Get notification when there is an update!
Download App
  • English
  • 繁體中文
  • 泰文
  • Comics
  • Articles
  • Rankings
  • By Publisher
  • International co-production
  • CCC Announcement
  • Log in/Register
  • 防劇透
  • 深色模式
  • English
  • 繁體中文
    Trending Tags
  • # 國慶光雕漫畫
  • # 愛情
  • # BL
  • # 食物擬人
  • # 劇情
Log inRegister
Home
chevron_right
Articles
chevron_right
【名單之後】獨行的下坡路──在陳慧坤畫下〈無題〉之後

【名單之後】獨行的下坡路──在陳慧坤畫下〈無題〉之後

Share

Copy Link

Line

Facebook

名單之後:競逐臺府展的創作者們 2024-02-06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陳慧坤,〈無題〉(局部),1932,臺北市立美術館藏。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陳慧坤 入選 臺展第4、6、7、9、10回;府展第1-4回

一張含有 油畫, 圖畫, 樹狀, 寫生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陳慧坤,〈故鄉龍井〉,1928。圖片來源:何政廣發行,《臺灣美術全集 第17卷 陳慧坤》,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5,頁49。

或許,從很小的時候,陳慧坤就知道,有許多事情都得要自己消化。譬如,那一條越過大肚山返回龍井的下坡路。

已經好一陣子沒再想起來了。因為才剛從東京搬回臺灣不久,正在找份穩定工作。而女兒現在是越來越會走路,最為好動的時候,必須得要時時刻刻看著她。翠鳳生產完不久,未足月的兒子還攀在她的胸膛。翠鳳的臉上盡是憔悴,像歷劫歸來。但,日子總會平穩下來,會越來越好的。陳慧坤的心裡些許正這樣想著的時候,腦海卻浮現了那條下坡路的景象。

那是在父母過世後,不知所措,必須強扮大人照顧弟妹,自己讓自己堅強起來的時光。不過現在不必了,因為現在有了自己的家,有了翠鳳這個倚靠。等翠鳳身體好一些,再順利找到工作,一切就會再好起來,陳慧坤的心思重新回到尚未完成的畫布。先前畫的那幅〈無題〉如願入選了臺展,也像是對現在生活的一份註記,給予翠鳳一起東奔西跑的一種心意。

一張含有 油畫, 服裝, 圖畫, 文字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陳慧坤,〈無題〉,1932,臺北市立美術館藏。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1932年,陳慧坤畫下〈無題〉。一位穿著附有蕾絲領洋裝的女子,微微頷首看望地上花朵。花朵的顏色同蕾絲,成為整幅作品裡,唯二有用上白色顏料的地方,純淨、精緻且淡雅。女子的神情,宛若沁入心扉的一絲溫婉,令人捨不得轉開目光。她是陳慧坤的第一任妻子,郭翠鳳。兩人在臺灣相識、相戀,最後結婚。結婚之後,郭翠鳳與陳慧坤一起前往日本,並肩走在學習繪畫的路上。

看著〈無題〉裡的翠鳳,但為什麼會想起過去的事呢?14歲以後,母親跟在父親之後離開人世,陳慧坤開始與弟妹及祖母同住的生活。祖母沒有不好,但總和過去有了很大的不同。後來,換成自己離家到臺中一中唸書,平日住校,假日則會花半天時間,徒步翻過大肚山走上那條下坡路,那條通往龍井的家的下坡路。等到隔天,再花同樣的時間回到學校。

獨行在下坡路上,有時看得到海,有時也可以直接看見龍井。心裡隱隱約約思索,一個「家」會有的樣子。準備回學校時,大肚山用同一條山路迎接陳慧坤,只是這時候,原本的下坡成為了上坡,上坡變為下坡。等到腳下變得輕鬆,學校快到了,而家,已經在遠遠的身後。各種心情湧現在心裡,陳慧坤漸漸理解,有許多事情都得要自己消化。

或許正因如此,當〈無題〉裡的這位女子和自己共組了家庭,也許就有機會體會到過去未能再延長一些的的幸福。

然而,正因為一切看來美好無匹,幸福的景象常使人忘記隨侍在側的無常。郭翠鳳來不及和陳慧坤一起變老,在兒子未滿月而女兒將滿三歲時,便因病離世了。不得已託寄他人的兒子,不久也接著夭折。陳慧坤承接著女兒的哭鬧,也一面用畫作來承接住自己的憂傷和想念。與〈無題〉相隔三年,1935年,陳慧坤以畫作名稱〈ありし日の面影〉(往昔記憶中的容貌)(註1)的作品入選該回臺展。

一張含有 服裝, 人員, 藝術, 圖畫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陳慧坤,〈ありし日の面影〉,1935。圖片來源:《第九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

當幸福靠得最近,往往也是幸福開始遠離的時候。一切看似正好轉上揚,立刻又驟然而下。郭翠鳳,以及後來的第二任妻子謝碧蓮,都因病早逝,陳慧坤沒能有機會和他們走到最後。在那條心裡的下坡路上,陳慧坤似乎一次又一次走過千愁萬緒。

直到許久以後,陳慧坤和第三任妻子莊金枝成婚。這次,他們終於可以帶著孩子們順順的走下去了,不再有突來的變故,不再需要獨行。而1907年出生的陳慧坤,在四十六歲時,稱得上穩定的人生,他開始有餘力在繪畫上進行可多嘗試、挑戰。他選了一個熟悉又陌生的主題——下坡路。一個橫跨三十餘年的繪畫主題「淡水下坡路」。

影像

陳慧坤,〈淡水下坡研究圖之一〉,1953,臺北市立美術館藏。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淡水下坡研究圖之一〉,網址:https://www.tfam.museum/Collection/CollectionDetail.aspx?ddlLang=zh-tw&CID=2015 。

影像

陳慧坤,〈淡水下坡路研究-6〉,1958,臺北市立美術館藏。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淡水下坡路研究-6〉,網址:https://www.tfam.museum/Collection/CollectionDetail.aspx?ddlLang=zh-tw&CID=1181。

1953年的〈淡水下坡研究圖之一〉,畫裡的下坡路彎折成兩部分,比起中遠處的房舍、山景,褐色的泥土路顯得有些突兀,也看不太出坡度。但陳慧坤仍堅持要把下坡路畫好,於是到了1958年,〈淡水下坡路研究-6〉的畫面被重新整理,但坡度似乎仍不明顯。慶幸,在1960年,陳慧坤依計畫待在歐洲,閱覽過無數繪畫作品,也預見了塞尚的畫。在塞尚的作品裡,陳慧坤似乎領悟了某種訣竅。

一張含有 油畫, 圖畫, 美術漆, 橫向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陳慧坤,〈淡水下坡路〉,1960,臺北市立美術館藏。圖片來源:何政廣發行,《臺灣美術全集 第17卷 陳慧坤》,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5,頁67。

影像

Paul Cézanne,〈The Bend in the Road〉,1900/1906,美國國家藝廊藏。圖片來源:National Gallery of Art,〈The Bend in the Road〉,網址:https://reurl.cc/nDxEDd。

1960年的〈淡水下坡路〉與塞尚的〈The Bend in the Road〉,雖然看似雷同,但自此之後,陳慧坤終於可以好好面對和處理「下坡路」這個主題。不僅掌握了下坡路的畫法,陳慧坤走向上坡,開始爬山,開始畫了許多的山。即使待在山裡畫得太久,延遲了回家的時間。但當回家的時間到了,走在從下山回家的下坡路上,他知道,下坡路對他的意義,也許已經和過去有所不同。

一張含有 油畫, 圖畫, 藝術, 藝術品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陳慧坤,〈淡水下坡路(二)〉,1989。圖片來源:何政廣發行,《臺灣美術全集 第17卷 陳慧坤》,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5,頁169。

直到1989年〈淡水下坡路(二)〉,陳慧坤已經畫出屬於自己的畫境,不僅融入了透視法,也包容了如水墨畫的平遠法(註2)等各種技法,讓畫面顯得和諧平穩且帶有深意。縱使萬物流轉,稍縱即逝,但陳慧坤在畫裡,始終試圖留下一些永恆不變的真實形體。

也許畫裡的下坡路依然是當初的那條下坡路,但畫面和心境已是完全不同。也許,這個時候終於也能好好承接,當年那名走過大肚山下坡路的男孩心情。希望他能用輕盈的步伐繼續往前,把憂傷、期盼的各種思緒都留在路上。而且,仔細一看,其實在每幅畫裡的下坡路都是看不到盡頭的。也許陳慧坤也把答案留在那裡,也許這將會是一條擁有無限可能和各種發現的下坡路。

#名單之後255

註釋

  1. 編按:「名單之後」資料庫中將〈ありし日の面影〉譯為「舊時容顏」,而本文則保留作者的譯法「往昔記憶中的容貌」。
  2. 吳家儀,〈淡水觀照——陳慧坤的繪畫空間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頁92。

參考資料

  1. 吳家儀,〈淡水觀照——陳慧坤的繪畫空間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2. 陳淑華,《雋永.自然.陳慧坤》,臺北:雄獅美術,2001。
  3. 施如芳,〈寫生——陳慧坤〉,《藝術收藏+設計》,115期(2017-04),頁38-43。
  4. 陳郁秀,〈山 La Montagne〉,藝術家,網址:https://reurl.cc/4oY4bX(點閱日期:2023-07-11)。

撰文者/黃博鈞


本文由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原刊載於「名單之後:臺府展史料庫」。

名單之後 專題

Author /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整理了近萬件的陳澄波作品、文件史料後,為了讓基金會員工脫離失業的危機,且在時間與能力可及的範圍內,我們開始面向陳澄波那個時代的畫家們,以臺灣島上最大的文化活動「臺府展(1927-1943)」六百多位入選畫家為主,再到處勸說不同領域的老中青寫手們,一起來共同書寫入選畫家的故事。
#日治時期
Previous Article
Previous Article
【名單之後】抒情詩人的畫筆──萬波教與〈少女〉
Next Article
Next Article
【名單之後】以畫筆記錄臺灣建築——本橋彪

Related Articles

名單之後:競逐臺府展的創作者們

【名單之後】從〈車站附近〉看臺中驛的前世今生:渡邊忠雄

名單之後:競逐臺府展的創作者們

【名單之後】溫暖的南方風景───張萬傳筆下的廈門

特別報導

銘刻於基因中的幽默諷刺——報紙連環漫畫

名單之後:競逐臺府展的創作者們

【名單之後】結城素明與歷史畫

名單之後:競逐臺府展的創作者們

【名單之後】古都貴公子畫家──湯川臺平

名單之後:競逐臺府展的創作者們

【名單之後】流星一瞬的小林俊介與東光社

名單之後:競逐臺府展的創作者們

【名單之後】從北海道、西雅圖、夏威夷、臺灣到滿洲國:追尋渡部星陵

名單之後:競逐臺府展的創作者們

【名單之後】花顏一燦的女高教師——馬場ヤイ

Comment

標示為劇透

0 / 250

Post
LatestHot

There are no comments yet

CCC追漫台

Creative Comic Collection 追漫台

All Rights Reserved. Materials of this site may not be copied or distributed in any way.

Download the app now and enjoy reading!

About us
  • About CCC
  • Guides
  • Business Collaboration
  • CCC Announcement
CCC member
  • Join membership
  • My Account
  • Customer Service
  • Terms of Use
  • Privacy Policy
Social media
  • Facebook
  • Instagram
  • Plurk
  • Youtube
  • Spotify
Comics
  • Comic List
  • By Publisher
  • International co-production
  • Rankings
Articles
  • Topic
  • Column
  • Special Coverage
  • Events

Creative Comic Collection 追漫台

All Rights Reserved. Materials of this site may not be copied or distributed in any way.

vConsole
LogSystemNetworkElementStorage
AllLogInfoWarnErrorAllLogInfoWarnErrorCookiesLocalStorageSessionStorage
  • No Prompted
    Name
    Method
    Status
    Time
    Empty
    Key
    Value
    Empty
    ClearTopBottomClearTopBottomClearExpandCollapseAddRefreshClear H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