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某種詛咒,看來這幾年任何回顧性質文章,不管主題為何,似乎都得要從COVID-19的疫情談起。
這尚未見到盡頭的疫情,仍是在回顧2021年臺灣漫畫時,不得不提及的時代背景或前提。2021年臺灣的疫情,就像HBO影集《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s)裡長城外的異鬼大軍,隱隱知其存在,但像遙遠的傳說,人們或多或少抱持著僥倖的心態,直到長城失守,才具體感受到那末日般的恐慌。臺灣五月開始進入了三級警戒,即使已經比世界各國多擁有了一年的時間,口罩、酒精不至於匱乏,疫苗也陸續運抵,但三級下的生活仍是煎熬。每日高居不下的確診數字,街頭寥落,百業蕭條,雖然在政府領導和全民齊心抗疫下,重新恢復日常,但今日回想,仍是一場惡夢。
實體活動受疫情衝擊,或將激盪出新型態的推廣可能
疫情對於臺漫,最直接的影響,自然是各大漫畫相關的實體活動。五月之前舉辦者,雖然必須有限制人流等相關配套,造成進場不便,但還能如期進行,如二月初的第九屆台北國際動漫節,以及四月由Mangasick公館漫畫私倉舉辦的滿滿漫畫節。特別是後者,在多年苦心經營下,臺北Mangasick公館漫畫私倉早已是臺灣次文化漫畫的聖地,去年首次舉辦漫畫節,因疫情改成線上數位書展,仍然引起市場很大的迴響,吸引了許多愛好者。今年成功實體進行,共55組臺灣原創漫畫攤位,600張門票迅速搶購一空,要不是人數管制,規模勢必更大,年年舉辦,必將成為臺灣漫畫每年重要的盛事。
因疫情取消者,如第六屆的「草率季」TAIPEI ART BOOK FAIR台北藝術書展,近年來已是許多臺漫創作者的展示機會,本屆也只能停辦。更不幸者,像有著悠久傳統的漫畫博覽會,則連續兩年停辦。其他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同人場次,被迫延期和取消,對許多同人誌的創作者造成衝擊,轉而經營線上的活動;不少出版或宣傳活動,也因為疫情而有所調整和改動。雖然降為二級之後,以漫畫、插畫為主的第二屆台創祭於十一月順利進行,但在可預見的未來,疫情必將反覆再起,定期實體活動再也無法理所當然,如何事前制定各種應變之道,考驗著主辦單位。塞翁失馬,危機有時亦是轉機,因應實體活動的變數,也能刺激出更多虛擬展示和互動的可能,對臺漫的推廣進行更多數位轉型思索和嘗試,或許是疫情下臺漫的創作者和推廣者的使命。
一個「健康的」多元宇宙
即使面對疫情的巨浪,從作品來看,臺漫在2021年依舊繳出了豐碩的成績,出版的總量較2020年逆勢成長,畫風或題材更加豐富,呈現向上成長的走勢。倘若細看CCC所整理的「2021年度商業漫畫出版總覽」,宛如進入一龐大且精細的多元宇宙,不同類型的創作者和漫畫,都努力在2021年訴說著各自的故事,每一則故事都綻放出不一樣的光彩,化為無數華麗的絲線,交織出臺灣漫畫織錦般的新天地。無論兒童、少年、少女、青年、百合、BL、成人……不管你心中喜愛或想像的漫畫是什麼樣子,在2021一整年的臺漫出版品中,一定都能讓你心滿意足。這還僅就商業出版而言,倘若再加入更多樣的同人誌、小誌、次文化的個人出版,臺灣出版市場對漫畫的理解和詮釋,真的只能用百花齊放來形容。
談及臺漫產業的發展,一種常見的論調,是以昔日美、日大國作為尺度,衡量臺漫規模的限度;另一種則是以個別作品的優異表現,強調臺漫的蓄勢待發,兩個說法皆非無的放矢。然而,細究2021年所出版的臺漫,可以發現幾乎「漫畫」概念下所有的類別,都有創作者和出版者願意投入其中,量和質或許有些差異,整體而言,都取得一定的成績。這樣全面而廣泛的拓展,沒有偏廢,在這個喜好日漸分眾的年代裡,這種「小而美」的模式,或許才是最健康的走向。每個類別都有水準之作,能和不同背景的讀者接軌,並更為彈性地在各種商業模式和格局中遊走,能夠「蓄勢」無數水池,成為他日勃發的基礎。從這個意義,這幾年臺漫所逐漸生成,觸及大小類別的多元宇宙,不僅是創作上的嘗試或突破,更替產業發展構築了令人期待的明日。
第12屆金漫獎得獎作品有著各種類型和風格。攝影:張家瑋
另一個臺漫健康的指標「連載」
限於篇幅,無法在此詳加介紹2021年所出版的每一部作品,事實上,若按照前述邏輯,與其用總論的方式回顧,不如針對各類別做精細的描繪,更能體現臺漫的風貌。不過有幾個趨勢仍值得一提,一是許多作品都推出了續作,這句話看似平常,但對熟悉臺漫的讀者而言,真的是字字血淚。就像我時常和友人戲言的,在日本「冨樫休刊」是特殊現象,在臺漫則是常態。這是產業或市場長期形成的「歷史共業」,也讓臺漫多以單集完結的架構思考,或時常面臨腰斬的情形。
「連載」還是漫畫發展的重要元素,使創作者有更大的空間,將故事拓展、延伸。這也是東立、尖端、長鴻、角川、原動力、未來數位、時報等各大出版社,長期苦心守下的碉堡,讓像銀甫(《噩夢少年》、《王領騎士》)、葉明軒(《大仙術士 李白》)、River(《RIVER’S 543+》、《OL蔡桃桂》)、洪元建(《宅男打籃球》)、葉羽桐(《貓劍客》)……能以更長的篇幅經營各自的作品。除了這些作品,在2021年我們還迎來了像SALLY的《一起搭捷運,好嗎?(3)》、米奇鰻的《最軟!東京人夫日記(2)》、英張的《採集人的野帳(2)》、王登鈺的《秘密耳語2》、常勝的《閻鐵花(2)》、麥人杰的《鐵男孩:山寨之城(2)》……又或者像李隆杰的《1624男人與島》也可以視為他一系列臺灣史作品的後續。類似的延續不勝枚舉,橫跨了不同的世代、不同主題、不同風格。連載的重要,不單僅是更能完整勾勒故事的起伏跌宕,也能以時間換取更多吸引讀者的機會,喚起讀者的喜愛和認同,也唯有如此,才能慢慢打磨,經營出成功的IP。
左:《閻鐵花2》©常勝/大辣。右:《採集人的野帳2》©英張/蓋亞
屬於臺灣漫畫的獨特風格正在逐漸成形
另一關於臺漫的趨勢,則是更多原創風格的出現。許多不常接觸臺漫的朋友,往往會有一種刻板印象,那就是臺漫的畫風,包括人物、場景或劇情等設定,通常都是日本漫畫的移植。從臺漫歷史的演變來看,日本漫畫的因子確實深植在臺漫的DNA裡,然而,與此同時,不同時代都有創作者試圖挑戰或超越日漫的影響,開展出自己的漫畫風格。這樣的嘗試,有時是創作者個人單一「點」的突破,有時也會彼此串聯,「天才成群而來」,蔚為浪潮。綜觀近年來臺漫的作品,自我風格的創造,可能是臺漫發展最為吸引人的地方。
以今年金漫大獎得主小島的《獅子藏匿的書屋》為例,內容當然是非常上乘的商業漫畫,結合圍棋的勝負世界與行將消失的租書店,打造了兼具深度和娛樂的故事。劇情之外,那獨特畫風所構成圖像,無論跨頁大景或框格細節,更為這則故事添加了無數的魅力,讓讀者神遊其中,流連忘返。不只小島如此,布克給合魔法與科幻的《地獄遊行》、薪鹽討論審美和自我認同的《棄形記》、以「筆記術」畫風紀錄生活的米奇鰻、看似童趣實則直擊人性陰暗的黃色書刊(《勇者系列(2):屠龍勇者與龍族》)都在商業出版的世界裡進行各式實驗。假若再加入早已自成一格的李隆杰、王登鈺,和以《鐵男孩》復出的麥人杰,跨越世代的創作者們,正一同攜手定義著屬於臺漫的獨一無二。
在圖像小說的世界裡,實驗手法更形多樣,同人誌或次文化漫畫本來就是這波風格追索的主要動力,圖像小說在形式與手法上的自由,自然匯集了更多另類的能量。一匹魚描繪中國文革歷史的《臺北來信》、Adoor Yeh紀錄地方創生理想和幻滅的《一起走 taskun mudaan》、持續探索藝術可能的曾耀慶(《玦:孿生》)、有如時裝秀般絢麗多彩的Eli Lin《羅賽塔:時光的宣敘調》,又或者高手雲集的短篇集結《彩虹公寓:Rainbow Apartment》、Gami介於漫畫/繪本/視覺藝術之間難以名狀的《失能旅社》,圖像小說依然是臺灣漫畫風格探索的最前沿。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學者游珮芸與周見信合作,描寫白色恐怖受難者、金漫獎特殊貢獻獎得主蔡焜霖的傳記漫畫《來自清水的孩子》,終於在2021年完成了全四冊的出版計畫。這部漫畫不僅在內容展現了漫畫於紀實上的潛能,描繪蔡焜霖一生乃至戰後臺灣的常民生活樣態,並在形式上示範了風格也可以是訴說故事的必要手段,在創新和敘事之間取得了巧妙的平衡。在這幾年圖像小說積極的開疆拓土下,《來自清水的孩子》讓臺灣擁有了一部類似《鼠族》那樣高度的經典著作。
公/私領域的深入探索
回歸內容,2021年臺漫的題材在公/私領域的議題上,都有著持續的成長。「公/私領域的議題」此處採比較廣泛的設定,也就是針對公眾或私人領域的重要議題,以漫畫進行較為深入的描繪乃至討論,在顧及漫畫娛樂性的同時,提供更深一層的思考。在私領域的探索中,穀子討論女性情欲自主的《T子%%走》,以及對同志平權議題深入反思的《彩虹公寓:Rainbow Apartment》、噢水(Ooohwater)的《絮絮》,都是值得推薦的作品。有些包裝以幽默,有些則讓人紅了眼眶,但都能讓人對於人性的內裡,以及世間對他人的惡意歧視,有著更深刻的體悟。
《T子%%走》© 穀子/大塊文化
公領域的相關議題,在此前CCC長期建立的合作模式,以及文化部大力鼓勵之下,逐漸成為臺漫每年的主力軍。今年有更多的創作者和出版社投入,有些並和公部門合作,產出許多驚豔的作品。有曾耀慶以卑南遺址為背景的《玦:孿生》,簡嘉誠《畫電影的人:手繪海報的美好時光》談昔日的海報繪師,英張的《採集人的野帳》介紹了大正時期臺灣的植物採集,合集《誰不是米克斯MIXED 1951-1979:美軍在臺灣留下的孩子》則訴說了美軍駐臺所留下「美軍混血兒」的生命史。HOM《無價之畫:巴黎的追光少年(上)》、合集《百年爛漫:漫畫與臺灣美術的相遇》則以不同的傳主為對象,描繪了百年來臺灣美術的發展。陳小雅《四個初夏的藍天:虎尾眷村今生》、阿誓和笳彧合作的《南機場的咖啡香》,雖然切入的視角不同,但都體現眷村或老舊社區在轉型所面臨的挑戰。
左:《南機場的咖啡香》© 阿誓、笳彧/目宿媒體。右:《四個初夏的藍天:虎尾眷村今生》©陳小雅/黑白文化
從公部門的角度,這些合作給予了和大眾溝通的良方;從漫畫創作的角度,則提供了許多一般創作者不太會觸及的題材,以及扎實的知識基礎作為後盾,無疑是雙贏的局面。這種視野的擴大,才是CCC模式最具潛力的地方,也是臺漫不斷擴張下,所需的幫助之一。除了公部門,來自文學的挹注也是重要的渠道,改編張國立的《海龍改改:消失的猿田彥之眼》(韓采君、趙大威)、朱天心的《獵人們:貓爸爸、李家寶》(阮光民)、薛西斯親自擔任編劇改編自己作品的《不可知論偵探1:捨身羅漢篇》(鸚鵡洲);又或者宋欣穎延伸之前電影設定的《幸福路上:童年時光》,都使人讀來耳目一新。上述的例子,正說明了,漫畫可以利用許多不同的資源來輔助故事的鋪陳,不管是知識的支援、劇情的合作。換句話說,創作者不用單打獨鬥,漫畫也可以甚至應該是集體合作的產物。
《不可知論偵探》©薛西斯、鸚鵡洲/獨步文化
有爭議才有進步的可能,臺漫已大步前行,等待你的關注
既然提到了CCC,似乎不得不提起2021年幾則和臺漫有關的「爭議」,包括CCC編輯部的解散、金漫獎相關的議論,以及似乎每年都會出現的漫畫博物館的成立。對於這些討論,我始終持正面的態度,有議論至少顯示著臺漫是被看見與重視的,不可諱言,有許多人甚至是因為相關爭論,才留心到臺漫的存在。能喚起世人關注,並廣納各種角度的意見,是臺漫更上一層樓的必要過程。尤其CCC編輯部和漫博,已成為立院或地方議會質詢的焦點,間接說明了漫畫在臺灣,不只是少數人的喜好,也是公共事務的一部分,本身就具有高度的指標意義。在這些個別事件的背後所共同反映的,乃是人們對於公部門在推動臺漫應扮演何種角色的關切和期待。各種鞭策或鼓勵,都應該以凝聚共識為目標,而不該淪為離心的力量。畢竟在臺漫拓展的路上,你我都是愛好臺漫、要一同親歷和面對各種苦鬥的戰友。就像家人或夥伴一樣,可以有不同的想法,意見不合,互相爭吵,但最終在這條孤獨臺漫之路上,沒有彼此的奧援 ,我們終將一無所有,陷入一次又一次樓起樓塌的輪迴裡。若把「爭議」當作腦力激盪,當成是對臺漫想像的擴充和延伸,讓更多人注意並思索臺漫的存在,那麼有「爭議」反而是件能激起更多動能的好事。
臺灣漫畫的成長是顯著的,2021年就有《蘭人異聞錄》、《友繪的小梅屋記事簿》、《最軟!東京人夫日記》、《用九柑仔店》售出日本版權,《綺譚花物語》售出法國及日本版權。在海外各大獎項,也有優異的表現,吳識鴻的《山風海雨》獲比利時Raymond Leblanc漫畫新秀首獎、貳號《異人(HARMONY)》獲「京都國際漫畫動畫獎」漫畫優秀獎、顆粒的《小丑醫生》獲第日本國際漫畫賞優秀賞。同時,也開始出現許多跨界的合作,比如登上Netflix的黃色書刊《勇者動畫系列》,以及常勝漫畫《閻鐵花》宣布電影化。在在證明了臺漫的潛力,值得被人所期待,耐心孵育。
吳識鴻改編自楊牧《山風海雨》的作品,獲得比利時Raymond Leblanc漫畫新秀首獎的肯定,漫畫預計由目宿媒體出版。
© 吳識鴻 / 山風海雨 / 目宿媒體
在2020年回顧的最後,我寫道:「臺灣漫畫前進的齒輪已然轉動,應該放下無謂的框架,在疫情中謹慎前行,總有一天,世界將會聆聽我們的故事。」一年經過,即使疫情更加兇猛,臺漫的齒輪仍穩定運轉,創作者們仍然全力在邊緣戰鬥,努力訴說出一則又一則動人的故事。當世界已漸漸聽到臺漫的聲音,同一座島上的我們,又怎麼能夠充耳不聞?
「臺灣漫畫……,近年產生出無數的好故事,會讓你發笑,讓你流淚,甚至在某個時間點,意外地成為你人生的拯救。」這是我在另一篇回顧2021年金漫獎文章的結尾,這也是我對臺漫不變的信念,也是這篇回顧,最希望能傳達的事。
作者/翁稷安
歷史學學徒,國立暨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理論上應該是要努力在學院裡討生活的人,但多半時間都耗費在與本業無關的事務裡,以及不務正業的事後懊悔之中。
尚無任何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