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更新,即刻通知!
下載APP
  • English
  • 繁體中文
  • 泰文
  • 漫畫
  • 文章
  • 排行榜
  • 品牌專區
  • 國際合製
  • CCC公告
  • 登入/註冊
  • 防劇透
  • 深色模式
  • English
  • 繁體中文
    熱門標籤
  • # 國慶光雕漫畫
  • # 愛情
  • # BL
  • # 食物擬人
  • # 劇情
登入註冊
首頁
chevron_right
文章
chevron_right
【名單之後】成為「棟材」之前──和煦微光吳棟材的學生時期

【名單之後】成為「棟材」之前──和煦微光吳棟材的學生時期

分享作品

複製連結

Line

Facebook

名單之後:競逐臺府展的創作者們 2023-02-17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吳棟材,〈自畫像〉(局部),油畫,約60×50cm。 (《吳棟材》,臺北:悠閒藝術中心,1992,頁6。)

吳棟材 入選 臺展第3回

圖/林嘎嘎

溫和謙讓、淡泊質樸、少言然真摯是每個遇到吳棟材(1911-1981)(圖1)的人都會這樣形容的,其沉穩內斂的經歷與精神是畫壇上難能可貴的存在。對於吳棟材的描繪,稱其為臺灣鄉土畫家、教育家,而曾以〈靜物〉獲省展第四屆第一名的他,更是該展覽的常客(圖2),對於早期的學習歷程與脈絡則鮮少被討論,然而這段缺席的歷史,反而是塑造出他往後成就的重要時光。

圖1. 吳棟材,〈自畫像〉,油畫,約60×50cm。(《吳棟材》,臺北:悠閒藝術中心,1992,頁6。)

圖2. 吳棟材(後排左1)與陳進(前排左2)、嚴家淦(前排左4)、李石樵(前排左7)、陳敬輝(中排左8)、廖繼春(中排左1)、李梅樹(中排左2)、黃君璧(中排左3)、郭雪湖(中排左4)、林玉山(中排左5)、楊三郎(中排左6)、金潤作(後排左2)於省展會場前合影(省展一甲子文獻史料蒐集整暨學術研討會工作小組編著,《省展一甲子紀念專輯》,南投市:臺灣省政府,2006,頁269。)

吳棟材出生於臺北,1927年轉入臺北第二師範學校就讀,同時石川欽一郎任教於此,便拜於門下學習,顯然在求學時接觸到專業的美術訓練,從此開啟了畫壇「棟材」的道路。吳棟材在1928年臺灣水彩畫會舉行之展覽獲卡里巴獎,亦參與芳蘭繪畫部的活動(註1)。隔年,年僅19歲的吳棟材,以署名「1929 9 23 Go tozai」的水彩作品(註2)〈南國ノ庭園〉(南國庭園)(圖3)一作入選臺展第三回西畫部。

圖3. 吳棟材,〈南國ノ庭園〉,1929,水彩,40x60cm。(臺灣教育會,《第三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臺北:財團法人學租財團,1930。)

〈南國ノ庭園〉以南國為題描繪某處庭院一隅的景色,畫面中央利用樹木枝幹與數盆植栽作為支撐畫作結構的核心,繁盛的植栽延伸至右方建物,建物上亦攀附著植物,整體畫面呈現樹木、花草繁盛之貌,庭園空間以藩籬為界,地面樹蔭交錯,院外略描遠處山景。同年的《臺灣日日新報》中一記者二度提及此作(圖4),(註3)其一,說明同年入選的李宴芳〈郊外〉、吳棟材〈南國ノ庭園〉與郭雨陽的〈學校ノ庭〉為三件水彩畫,描繪戶外景色並掌握了光影的表現;其二,與廖賢〈橋ノアタリ〉(橋邊)作品,一同評論兩人作為師範的學生,表現相當突出。〈第三回臺展之我觀(中)〉不僅說明了寫生的必要性,然一記者在此卻以簡短幾字評比該年學生的水彩作品:「年少畫品,作品難純,瑕疵參半」(註4),儘管在其眼中仍有不足,但與之相比較的是石川欽一郎同一回參展作品〈新竹郊外〉,故〈南國ノ庭園〉仍是值得讚許之作!

圖4. 〈臺展評(下)〉,《臺灣日日新報》,1929-11-17(夕刊2版)。

在就讀師範學校時的作品除了〈南國ノ庭園〉外,家屬還收藏一幅署名「1929 4 28 Gtzi 」的水彩〈龍山寺景〉(圖5)(註5)作品,選擇側邊、後方的角度寫生,繪廟宇局部與常民生活樣貌。寺廟外牆從畫面右方往左延伸至作品外,沿著龍山寺圍牆矗立樹木與涼亭,人群多聚於蔭涼處。〈龍山寺景〉以水彩的渲染效果掌握了天空、地面與建築的光影變化,人物則以色塊的形式呈現,略繪其互動與所在,與〈南國ノ庭園〉畫風一致,筆觸明顯,最直接可辨的是畫面最右之樹,樹葉與枝幹戳點的痕跡與堆疊的色彩清晰可見。總的來說,〈南國ノ庭園〉與〈龍山寺景〉為吳棟材未來的風景油畫奠定了基礎。(圖6)

圖5. 吳棟材,〈龍山寺景〉,1929,水彩,33x40cm,私人收藏。(吳淑美女士提供作品影像)

圖6. 吳棟材晚年在港口寫生的情形。(吳棟材著、吳楊月裡發行,《吳棟材油畫集》,臺北:福華沙龍,1986。)

直至吳棟材逝世,他的繪畫風格與處事態度皆以成穩樸實貫串,使在畫壇上的前輩與晚輩都有所敬讓,且只要與他相處的人也都會被其真摯所感染。常伴身側的女兒們常說道:「望著那高大的父親的身影,無不時時投注於欽佩的眼光,因為連一件小事父親總能做到無比的完滿。」(註6)。吳棟材就像和煦陽光一樣微微的、靜靜的溫暖畫壇與杏壇。

 

註釋

  1. 芳蘭繪畫部,亦稱「臺北二師繪畫部」,名稱取自臺北第二師範學校所在的「芳蘭校區」,前身為由陳植棋創立於1924年的「臺北師範學生寫生研究會」,成員包含藍蔭鼎、倪蔣懷等人;1927年,招收臺人的北二師成立,石川欽一郎兼任兩校的美術教師,並利用課餘時間指導該繪畫部,直至1932年返日,由小原整繼任。
  2. 〈南國ノ庭園〉在《臺灣日日新報》中描述為水彩作品,與家屬討論時以〈一隅〉為題的油彩作品推測為原作,然部分細節處與1929年臺展圖錄有差異,故本文仍酌以《第三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圖版與《臺灣日日新報》一記者描寫為主。摘自2022年5月29日於線上與吳淑美、吳麗美的討論。
  3. 一記者,〈臺展評(下)〉,《臺灣日日新報》,1929-11-17(夕刊2版)。
  4. 一記者,〈第三回臺展之我觀(中)〉,《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29-11-17(4版)。
  5. 此作品為家屬收藏,原先並無畫題,再經討論之後,並與女兒吳麗美確認吳棟材少時居於龍山寺附近,因此將此作暫題為〈龍山寺景〉。摘自2022年5月24日於線上與吳麗美的討論。
  6. 摘自2022年4月30日於線上與吳慈美、吳麗美、湯馨儀的訪談。

 

撰文者/劉喬銘


本文由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原刊載於「名單之後:臺府展史料庫」。
 

名單之後 專題

作者 /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整理了近萬件的陳澄波作品、文件史料後,為了讓基金會員工脫離失業的危機,且在時間與能力可及的範圍內,我們開始面向陳澄波那個時代的畫家們,以臺灣島上最大的文化活動「臺府展(1927-1943)」六百多位入選畫家為主,再到處勸說不同領域的老中青寫手們,一起來共同書寫入選畫家的故事。
#日治時期
上一篇文章
上一篇文章
【名單之後】結城素明與歷史畫
下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名單之後】未看先猜!宮坂良輔又畫蘭花

相關文章

名單之後:競逐臺府展的創作者們

【名單之後】喜愛山林的記者及南畫家──喜多收一郎

名單之後:競逐臺府展的創作者們

【名單之後】溫暖的南方風景───張萬傳筆下的廈門

名單之後:競逐臺府展的創作者們

【名單之後】攝氏30度的「南國之美」﹕南薰造日記中的臺灣二三事

名單之後:競逐臺府展的創作者們

【名單之後】自學繪所見的銀行員──伊藤篤郎

名單之後:競逐臺府展的創作者們

【名單之後】重拾彩筆響應報國的美人畫家——貴田成峰

名單之後:競逐臺府展的創作者們

【名單之後】鯉魚與風景的抉擇——蔡九五

名單之後:競逐臺府展的創作者們

【名單之後】抒情詩人的畫筆──萬波教與〈少女〉

名單之後:競逐臺府展的創作者們

【名單之後】 順藤摸瓜——謝寶治〈淡味〉、〈涼味〉

留言評論

標示為劇透

0 / 250

發表
最新熱門

尚無任何評論。

CCC追漫台

Creative Comic Collection 追漫台

版權所有・禁止複製轉載

下載CCC App 300部以上台灣原創作品即時看,喜愛作品加收藏,通知不漏追!

關於我們
  • 認識CCC
  • 新手上路
  • 商務合作
  • CCC公告
CCC會員
  • 加入會員
  • 會員專區
  • 客服中心
  • 服務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社群影音
  • Facebook
  • Instagram
  • Plurk
  • Youtube
  • Spotify
漫畫
  • 漫畫列表
  • 品牌專區
  • 國際合製
  • 排行榜
文章
  • 專題
  • 專欄
  • 特別報導
  • 活動快訊

Creative Comic Collection 追漫台

版權所有・禁止複製轉載

vConsole
LogSystemNetworkElementStorage
AllLogInfoWarnErrorAllLogInfoWarnErrorCookiesLocalStorageSessionStorage
  • No Prompted
    Name
    Method
    Status
    Time
    Empty
    Key
    Value
    Empty
    ClearTopBottomClearTopBottomClearExpandCollapseAddRefreshClear H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