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觀2024第十五屆金漫獎新人獎入圍作品,不難發現這次在形式與題材上多所突破:《Vutuber孔子》以四格漫畫結合時下穿越、性轉題材與古典儒家思想;《老師,男友還給我》則以介於插畫與漫畫之間的無台詞敘事推進師生三角戀愛故事;而《OKEN詩的端倪》的水彩作畫,將知名作家楊牧的散文轉化成向國際訴說台灣的故事,比起漫畫更有圖像小說的味道。這些首次完成長篇作品的創作者,在不同的途徑上尋找以畫筆訴說故事的可能性,以嶄新的框架拓展了漫畫的可能性。
Raiyu/《Vutuber孔子》:
打破性別尺度,至聖先師穿越現代的荒謬喜劇
Vutuber孔子 ©Raiyu / CCC追漫台
如果來到現代,孔子會想要當Vtuber來傳道、授業、解惑嗎?如果透過網路無遠弗屆,孔子是不是就不用帶著門徒們周遊列國了呢?漫畫家Raiyu的《Vtuber孔子》以每個人都曾在學校閱讀過的《論語》為題材,讓孔子與愛徒顏回從春秋時代來到二十一世紀,不只穿越時空、更跨越性別的框架,以「偽娘」仁子的形象當起Vtuber,愛徒顏回也為了滿足恩師的需求不斷到處打工。種種荒謬喜劇場景刻劃了古人面對現代生活的文化衝擊、也帶入時下的虛擬實況直播主Vtuber的生態現象,創造出另類的《論語》新解。
角色的跳tone張力
從《論語》到Vtuber的田野觀察
為什麼是孔子?為什麼是Vtuber?Raiyu說,因為這兩者之間的衝突性正恰恰成就了這部作品最基礎的張力。「那些都是以前在課本上才會看到的東西,我們也只是為了考試而讀。」Raiyu開玩笑地說,「我就是那種上課時都在課本上畫圖的學生。」不過,開始構思這部作品以後,也從論語中讀出了一些新滋味。
「其實仔細想想,孔子與同時代的那些思想家四處講道,以生活與講學來傳授自己的價值觀影響其他人,這跟現代的Vtuber做的事其實很像。」長期也關注台日Vtuber文化的Raiyu說,許多Vtuber也同樣在做傳達價值觀或生活經驗分享的角色,她用自己對粉絲圈與對直播主生態的田調觀察,認為「因為有虛擬角色設定,使得觀眾看不見V皮背後的中之人,那麼中之人(註)是誰都可以,那麼在虛構世界中,古人或幽靈當然也能成為Vtuber。」抱著這個想法,啟動了《Vtuber孔子》這部兼具時代穿越、性別轉換等各種吸睛設定的作品。
四格轉折
以快節奏突顯搞笑哏
她先投稿到CCC追漫台,受到平台青睞以後,開始以雙周更新上刊的方式進行連載。然而,Raiyu所採用的節奏感卻相當不同於一般的漫畫。她先以四格漫畫為基礎單元,每一話大約由14組構成。「最初採用四格漫畫,是因為這樣哏的轉折會比較快,」她笑說,「是很適合搞笑的節奏。」
不過她坦言這樣的形式也有缺點:由於四格漫畫格子大小都一樣,所以要透過構圖與空間配置表達情緒,就變得有所侷限。「比如漫畫中出現的舞會大場景,就很難用四格漫畫來完整表現。」
以臨摹作品自學
紮實習得分鏡、光影與動作場景
大學時代修移動畫相關系所時,就開始投入漫畫創作,不過多以短篇為主。Raiyu說,除了閱讀相關書籍與資料,對她而言練習手感、能夠最紮實有效習得的方式其實是把喜歡的漫畫整本畫下來,「這種臨摹作法,可以清楚看到作者為什麼這樣安排、畫格內外的處理有什麼意義,甚至完稿的排線是怎麼畫的。」在臨摹過程中會注意到閱讀時可能忽略的小細節,Raiyu笑說,不管是分鏡、光影或是敘事動線,在臨摹過程中往往也能更深入分析出喜愛作品的獨樹一格之處。
問她完成第一部長篇作品有什麼感想?她露出疲憊笑容說:「連載好累」。在CCC追漫台上從2023年六月開始以雙周更的方式進行連載,二十話長達超過一年。「開始連載後,我就變得很少出門了。」她笑說。
而第一部長篇就入圍金漫獎最佳新人獎,「最大的感想就是想要獎金。」Raiyu開朗地說,「這個獎金是顏回好幾個月的打工錢,救助顏回,從獎金開始!」
(註)中之人:Vtuber角色的幕後飾演者
基弟台/《老師,男友還給我》
從插畫到漫畫,在青澀的愛情故事中跟著進化
老師,男友還給我©基弟台 / 尖端出版
以IG社群平台連載的十張圖,表達一個簡短卻讓人忍不住跟著心動的青澀愛情故事——這就是基弟台創作的起點。畫風中輕鬆溫暖的色調少了框線更顯柔和,無台詞的圖像進展,卻彷彿能讓人觸及到那個暖熱的、初識自我內在欲望的,無語不定的心情。
青澀戀情的糾結酸甜,
是不管誰都有過的真實心情
基弟台說,原先只是希望讓讀者用比較輕鬆愉快的視覺閱讀來體驗一個臉紅心跳的普通愛情故事,然而這個愛情故事並不完全如他所說的那樣普通:從學生時期羞澀的戀愛開始,卻也以輕柔的筆觸觸及性形象的自我探索、童年創傷,乃至於年輕時對生涯與未來的迷惘等題目。儘管故事環繞著年輕男性為主角的場景,「但那些心情其實不論是男同志、女同志,甚至一般的異性戀都會有的。」
以一張兩個高中男生在公車上一起分聽耳機的曖昧場景為起點,拓展成《老師,請把男友還給我》長篇故事的契機是出版社編輯的邀約。「他們問我有沒有出版的意願,我才開始思考目前為止所創作的角色是否有推動故事的潛力。」儘管角色是架空虛構,但故事中場景與情節的生活感卻相當鮮明。他笑說,畢竟有部分靈感是來自自己、朋友或網友們的真實生活經驗。
色彩與光影
組構出場景立體感
第一次挑戰完整故事,與過去以場景為主的社群連載不同的最大挑戰是,必須要面對自己不擅長的東西。「隨著故事情節推進,會產生許多我從沒畫過的場景,因此等於是在過程中慢慢累積技術。」另外,當劇情進入相對複雜的階段,場景的複雜性與故事的密度也會提高,這些都需要技術來支應。「連同人誌創作經驗都沒有的我,突然要創作一本完整商業漫畫,簡直就像遊戲新手在半路遇到魔王,必須強迫自己把所有的技能一口氣全部點滿。」他笑說。
基弟台分享,過程中最沒負擔的是上色。「上色的時候就像是身體會自動導航一樣。」他聊起早期接觸漫畫的時候,還是偏日系那樣線條感較多的風格,後來接觸了歐美的上色風格,發現少了黑色線條能夠更強調光影的變化。
「同時,也結合我過去修習攝影時對光影產生的意識,光影的方向或對顏色的影響都會帶來不同情緒,這也是在這作品中琢磨最多的地方。」讓色彩跟著角色情緒走,透過純色與暖色來呈現場景立體感,避免使用灰黑色調,這些做法原來僅僅是自己的偏好,卻也意外融合出故事的調性。
成為漫畫家,
現實與創作的平衡翹翹板
過去說過自己的夢想是成為漫畫家,但基弟台坦言,真正開始有「自己是創作者」的自覺是在IG連載、開始認真經營社群的時候。當平台累積人氣,開始會有粉絲敲碗進度,「當時會開始察覺,作為一個創作者要煩惱的事情很多。」基弟台說,不管是現實經濟來源、或者創作可能產生重覆的瓶頸,擔憂讀者不再買單等等,同時一旦有人敲碗也會感受到被催稿的壓力,「能被催稿讓我感受到讀者的支持,但生活狀況忙碌而沒辦法更新的時候,也會不敢點開粉絲的訊息。」他笑說。
不過,成為漫畫家最大的差別,或許是會開始用創作者的眼光來看待其他漫畫作品。「這次入圍金漫獎新人獎,讓我很訝異,一方面也很感謝。」基弟台笑說,「畢竟是沒有台詞的作品。有時候我也會想,自己現在畫的東西算是漫畫嗎?能入圍讓我感受到這一屆評審對題材和表現形式的接納度。」
吳識鴻/《OKEN 詩的端倪》
以潮濕的彩筆,暈染出詩人與時代的記憶
OKEN 詩的端倪 ©吳識鴻、楊牧 / 目宿媒體
翻開書頁就是太平洋。從蛛網般的碎末線條、浪的白沫湧浮,到推至岸邊已經緩退的海的前緣。然後是削稜的山影,山倚傍的霧雲間有模糊的戰鬥機,畫格底一線侯鳥飛遷,象徵了戰爭時疏開的人們。吳識鴻的《OKEN 詩的端倪》改編自台灣詩人楊牧的散文集《山風海雨》,以畫筆暈染出山海之間,小小詩人如何度過戰爭時代,找到藝術的皈依。
尋找漫畫的空間性
留白想像
這本不尋常的作品比起常見的「漫畫」,充滿一種難以言說的詩意。美術系出身的吳識鴻,本身就是橫跨紀錄片、動畫等多種媒材的創作者,儘管畫漫畫這是第一次,不過他也笑著坦承,「這次是把我會東西全都用上了。」
「漫畫與動畫的時間性不同,會有格子大小、構圖與視覺動線銜接的問題,要考慮的東西更多。」吳識鴻說,一開始還是用動畫的思維處理分鏡,花了許多時間去尋找怎麼把動畫習慣的連續性轉換成漫畫以構圖呈現的空間性,「漫畫需要有讓讀者能想像的留白。」
與過去習慣的動畫多在電腦上作業不同,他這次以毛筆沾水彩畫在紙上,「那陣子非常喜歡水彩的濕,一直在嘗試這種水分與顏料的表現。我很喜歡那種潮濕甚至帶點霉味的感覺。」而那樣的濕暈染出的不只是原來沉藏於楊牧文字之間的片段記憶、更勾勒出因戰爭遷移後,對陌生後山環境的摸索與自我探索的不確定。既帶有私密的記憶氣味,也有時代的動搖感。
文學麻瓜,
以經驗共感進入文本
過去以動畫創作參與過《台灣男子葉石濤》、《尋找背海的人》兩部台灣文學紀錄片,吳識鴻謙稱自己「其實是個文學麻瓜」,但幾次參與文學作者的勾描卻都能找出獨樹一格的精準呈現,「對我來說,總是先去表層地理解文字在說什麼,這個故事跟我有什麼關係,尋找關係的共感、然後再放大。」
在《OKEN》中,小楊牧在遭遇許多不能理解的物事時,「他只能一直觀看,但無法理解。但這並不是只有小孩子才會有的感受,即使到我這年紀也還是會有同樣的狀態。」他以魔幻的植物景象來描繪那種自我辯證的無語與私密,創造出詭奇、怪異的,不只是與不確定的自我、同時也是與不確定環境對話的感受。
然而吳識鴻也坦承,在《OKEN》的創作過程中,也面臨了脫離舒適圈的挑戰。「書裡雖然有很多歷史相關的元素,但我一開始都避開了,因為我不太擅長這些考究與研究,而且也不太會寫故事。我擅長的是處理一些抽象的情緒、角色的心理變化。」
歷史情節
增加國際閱讀理解
帶著初步的手稿與故事企劃,他與出版社目宿媒體一起參加了比利時布魯塞爾漫畫節,不僅獲得漫畫新秀首獎,也遇到後來成為劇本顧問的法籍劇本顧問盧慧芳(Loo Hui Phang)。「Loo加入後,考慮到不同文化讀者,她建議我們加入一些歷史情節來增加國外讀者的理解節點,如冷戰、戒嚴、白色恐怖,透過這些東西來理解主角。」而台灣文學研究學者陳允元就在這個面向上成為彌補資料素材的重要成員。「我們竭盡所能地,向歐洲讀者展示熟悉的二戰中一個陌生國度。那裡有白色恐怖、有聖誕節、有藝術家悄悄誕生。」
在布魯塞爾漫畫獎後再度入圍台灣金漫獎新人獎,吳識鴻說,「很單純就是開心,因為這是一部很多人投入、團隊合作的成果,很高興評審看到作品裡頭的用心。」
啊啊現在才看到這篇(Vutuber……?是新興的說法嗎……?)
0 /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