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更新,即刻通知!
下載APP
  • English
  • 繁體中文
  • 泰文
  • 漫畫
  • 文章
  • 排行榜
  • 品牌專區
  • 國際合製
  • CCC公告
  • 登入/註冊
  • 防劇透
  • 深色模式
  • English
  • 繁體中文
    熱門標籤
  • # 國慶光雕漫畫
  • # 愛情
  • # BL
  • # 食物擬人
  • # 劇情
登入註冊
首頁
chevron_right
文章
chevron_right
性別多元環境之下迸發的臺漫火花

性別多元環境之下迸發的臺漫火花

分享作品

複製連結

Line

Facebook

Taiwan Comic City臺漫特別報導 2022-01-20 王佩廸

西門町彩虹圖(王佩廸攝)局部

21世紀初,數位化浪潮衝擊著全球出版市場,3C科技產品和數位媒體娛樂的多樣化,使得漫畫必須透過數位科技、網絡社群、跨業合作等的方式來尋求更多的發展空間;同時適逢台灣政黨輪替、民主轉型,過去思想箝制得到了解放,文化創作空間與題材越來越豐富多元,例如摒棄大中國思想,漫畫創作開始關懷台灣歷史文化、在地信仰習俗,也有許多批判政治、社會議題作品出現,而其中值得關注還包括性別議題的漫畫作品在近年來不斷地「開花結果」。

說「開花結果」是因為台灣民眾性別平等觀念,在長期耕耘之下,比起其他亞洲國家,有著更明顯的進展。台灣於2004年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性別平等課程進入國中小課程,不僅強調男女平等,還特別注重同志教育、尊重多元性別特質,因此,台灣年輕人相較於40歲以上世代而言,普遍對性別議題是有敏感度的。雖然這並不意味著在台灣就感受不到性別歧視(事實上仍是普遍存在的),但世代之間確實有著很明顯性別觀念的差異。

台灣年輕世代對性別議題的關注,理所當然地反映在文化創作上,包括漫畫。近幾年在文化部金漫獎入圍作品中,至少都會有一兩部性別議題相關的漫畫作品,有百合、有跨性別、也有BL類型;除此之外,在台灣的漫畫市場上,大量以日本漫畫為主的海外作品翻譯,其中不乏BL、百合作品,也有男同志漫畫、性別扮裝(Cross-dressing,如男裝女或偽娘)、或跨性別(Transgender)等相關主題作品。在同人創作場域,漫畫粉絲們更是不遺餘力地在二次創作中,展現他們對於各種性或性別的多元偏好與妄想。

2019年五月,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志婚姻合法化的國家,這是台灣性別平權運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儘管如此,仍有不少台灣人對同性戀抱有偏見與歧視,這樣的歧視若是放在二十、三十年前的台灣,情況當然就更加嚴峻。1994年台灣曾發生震驚社會的北一女中學生自殺事件,兩名北一女資優生相約在宜蘭蘇澳的旅館燒炭自殺,各界從遺書揣測兩人是因同性相戀卻不容於社會而萌生自殺念頭,然同性戀污名,使得其校方與家屬一概對此予以否認。當時漫畫家沈蓮芳聽聞此事件,便試著去詮釋兩人的故事,創作出台灣第一本百合(女同志)漫畫《一輩子守著你》(1997-1998年出版)。

《一輩子守著你》的主角們結局並沒有如真實事件兩人都死去,在虛構故事中,主角之一後來被救起,成年之後成為支持婦女運動的議員,並見證了台灣同志婚姻平權的運動。在台灣通過婚姻平權法律的現在,讀者再重新看到這一幕時,內心恐怕也會跟我一樣感到又是激動又是嘆息吧,激動是因為我們終於做到了!嘆息則是覺得如果能再早一點,就能減少更多悲劇的發生吧。(目前CCC創作集網路平台已重新刊載這部作品)。

《一輩子守著你》的封面,作者自攝。
 

源自日本的百合文化,從1970年代在男同志雜誌《薔薇族》中的專欄「百合族的房間」開始使用「百合」象徵女同志,一直到後來百合成為動漫文化圈中女女同性情誼的類型名稱,幾十年來,日本已發展出非常豐富的百合小說、動畫、漫畫等作品。而在台灣,除了上述《一輩子守著你》(當時還不稱為百合)之外,一直到21世紀之後,並沒有持續出現同樣類型作品。(註1)儘管同人創作中一直也有女女情誼描繪的本本出現,但直到近年才出現比較有規模的百合同人誌販售會,如基階(GJ)工作室從2016年起舉辦的「百合Only同人誌販售會」;至於在商業出版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在2019年金漫獎一舉拿下少女漫畫獎及年度漫畫大獎的作品《粉紅緞帶》。

漫畫家星期一回收日的作品《粉紅緞帶》是一部讓人看起來心情很愉悅的漫畫,包括蘿莉塔服飾的輕飄飄元素、女孩子之間的可愛互動、從外表服飾的改變到內心動搖的心境轉換之描繪,並且在這當中帶出女孩之間的純純戀情,加上漫畫家流利的筆觸,讓人讀下來有著暢快的感受。而至於今年,2021年,星期一回收日與百合文學小說家楊双子合作的漫畫《綺譚花物語》再度入圍了金漫獎(筆者在撰稿期間尚未舉行頒獎典禮),這部作品故事設定是在日本時期的台中,當時台灣女性雖然已可就讀女校,但在傳統家族的束縛下仍有著許多無奈,女女戀情更是不可見的。百合故事融合著歷史傳統和奇幻元素,使得作品更具人文深度。

(圖片來源:東立出版社 http://www.tongli.com.tw/)

除了百合,台灣的BL漫畫當然不可不提。受日本BL文化的影響,台灣早在1990年代前後就已經有許多BL同人誌創作,近年來商業出版也越來越多。若再次以金漫獎為指標的話,曾獲得兩次少女漫畫獎項的作品《有何不可》,雖然不能說是主線劇情,但仍可在男主角身上看見對同性好友愛戀情愫的描繪;至於2017年少女漫畫獎得主《記憶的怪物》則是結合科幻與兄弟情的正宗BL漫畫。

有趣的是,當初2017年《記憶的怪物》是以第一集被提名金漫獎「少女漫畫獎」項目,但後來完結的第三集被列為R18。身為當年評審之一的筆者心想,如果當初這作品是R18的話,恐怕就會被歸為青年漫畫,而青年漫畫獎的評審標準恐怕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沒錯,許多BL漫畫常因被列為R18而被歸為「青年漫畫」,與眾多性質截然不同的作品一起被評選。直到去年(2020)金漫獎才開始不再以少年、少女、青年類別為項目,也因此讓金漫獎有了另一個不同的面貌,其中最大關鍵恐怕就在於,入圍或得獎作品幾乎完全取決於評審團對漫畫該有哪些多元性的想像吧!於是,今年(2021)入圍金漫獎年度漫畫的15部作品中,出現了一部異色黑馬-TaaRO的《他的髮圈》,這可是一部充滿著露骨情色描繪、甚至包含BDSM內容的BL漫畫呢!

(圖片來源:東立出版社 http://www.tongli.com.tw/)

(圖片來源:東立出版社 http://www.tongli.com.tw/)
 

當然不能只提金漫獎,台灣還有許多BL漫畫也同樣交出亮眼成績單的,例如漫畫家桂的《我的網紅男友》不僅在網路上有高人氣,甚至還逆輸出授權到日本libre出版社;資深少女漫畫家如黃佳莉(廣下嘉)、李崇萍、依歡、米絲琳等也都紛紛加入BL創作的行列,而至於活躍於同人誌販售會的BL創作者,這幾年也有許多往商業出版社發展。但其實這年頭不一定要透過出版社才能出頭,還可利用數位平台宣傳作品、經營粉絲群,只要作品吸引人就會有亮麗的表現與忠實粉絲群的支持。

或許有人會問,BL和百合漫畫都是虛構的,跟現實的同志、跟性別平等有何關聯呢?簡單講,百合漫畫是以女性做為情慾主體出發的作品,百合控(粉絲)當中也一定比例是女同志;至於BL儘管畫的是男男戀,但其最初仍是女性創作給女性讀者的情慾作品。因此,兩者都是以女性為中心的閱讀經驗與社群文化,而且,近年來由於亞洲BL影視劇興起,更吸引了不少男同志也加入BL閱聽者的行列。此外,也有許多例子是透過BL作品的閱讀,而開始去了解社會上的同志處境、支持同性婚姻平權的讀者。(註2)BL閱讀在過去是低調不能被揭露的,然而今天可以被高調地討論著,這背後與臺灣接受多元性別的社會氛圍是很明確相關的。

除了同性戀愛的題材,台漫中還有許多對其他性別議題著墨的作品。例如,探討多元成家議題的《大城小事5》、分別描寫清朝和現代台灣女性社會處境的《守娘》和《荼靡》、女性生命史的紀錄《五味八珍的歲月》、以及以色彩豐富的童話意象來描寫月經與情慾的《癔病童話》等,就連直白地描繪女主角主動的去約砲的作品《T子%%走》也都成為最近台漫圈的熱烈討論話題。

從女性處境、職場歧視、多元成家、月經去汙名化、女性情慾解放等這些多元題材可以發現,台灣新生代漫畫家(特別是女性)對性別主題相當地敏銳,或是從自身經驗出發,也或是從關心某些性少數族群的角度出發,她們試圖去突破傳統父權社會的性別角色期待與性別特質的界線、對異性戀霸權提出挑戰,以女性作為一個性主體去探討自身性傾向與性別認同、主動追求身體上的情慾歡愉等。這些性別議題的活躍,是近幾年來台漫創作上的明顯趨勢之一,而這等現象某程度上正代表著台灣新世代的女力覺醒。

註釋

  1. 參考自:楊双子,<百合是趨勢!──立足2020年的臺灣百合文化回顧與遠望>,CCC創作集,2020/08/20

  2. 相關討論可參考:王佩廸,<隱身在同志婚姻平權運動中的腐女身影>,《人社東華》,2017第13期

作品清單

  1. 沈蓮芳,《一輩子守著你》(1+2),東立,1997-1998
  2. 星期一回收日,《粉紅緞帶》(全),東立,2018
  3. 星期一回收日/楊双子,《綺譚花物語》(全),台灣東販,2020
  4. 柯宥希(顆粒),《有何不可》(1-4),尖端,2015~
  5. MAE,《記憶的怪物》(1-3),東立,2016-2019
  6. TaaRO,《他的髮圈》(全),東立,2020
  7. 桂,《我的網紅男友》(1-2),東立,2020-2021
  8. HOM,《大城小事5》,時報出版,2019
  9. 小峱峱,《守娘》,蓋亞,2019
  10. 薪鹽/徐譽庭,《荼靡》,原動力文化,2016
  11. 左萱/溫郁芳/張可欣,《五味八珍的歲月》,原動力文化,2017
  12. Kan,《癔病童話》,奇異果文創,2021
  13. 穀子,《T子%%走》,大塊文化,2021
作者 / 王佩廸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社會學博士,曾於多所大專院校開設過動漫御宅學、動漫產業與文化、粉絲文化、動漫文化/媒體與性別研究等課程。《動漫社會學》書系主編,第8屆及第13屆「金漫獎」評審委員,2018-2019年「臺灣漫畫基地」前導展及開幕展策展人,2019-2020年「國家漫畫博物館整體規劃案」共同主持人。現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漫博籌備小隊專員、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文化研究學會」理事、第一屆ACG研究學會理事。
上一篇文章
上一篇文章
與其裝可愛,不如惡搞更有感──怪奇玩具總動員
下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漫畫書以外,陪伴我們長大的漫畫周邊

相關文章

Taiwan Comic City臺漫特別報導

漫畫書以外,陪伴我們長大的漫畫周邊

留言評論

標示為劇透

0 / 250

發表
最新熱門

尚無任何評論。

CCC追漫台

Creative Comic Collection 追漫台

版權所有・禁止複製轉載

下載CCC App 300部以上台灣原創作品即時看,喜愛作品加收藏,通知不漏追!

關於我們
  • 認識CCC
  • 新手上路
  • 商務合作
  • CCC公告
CCC會員
  • 加入會員
  • 會員專區
  • 客服中心
  • 服務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社群影音
  • Facebook
  • Instagram
  • Plurk
  • Youtube
  • Spotify
漫畫
  • 漫畫列表
  • 品牌專區
  • 國際合製
  • 排行榜
文章
  • 專題
  • 專欄
  • 特別報導
  • 活動快訊

Creative Comic Collection 追漫台

版權所有・禁止複製轉載

vConsole
LogSystemNetworkElementStorage
AllLogInfoWarnErrorAllLogInfoWarnErrorCookiesLocalStorageSessionStorage
  • No Prompted
    Name
    Method
    Status
    Time
    Empty
    Key
    Value
    Empty
    ClearTopBottomClearTopBottomClearExpandCollapseAddRefreshClear H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