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更新,即刻通知!
下載APP
  • English
  • 繁體中文
  • 泰文
  • 漫畫
  • 文章
  • 排行榜
  • 品牌專區
  • 國際合製
  • CCC公告
  • 登入/註冊
  • 防劇透
  • 深色模式
  • English
  • 繁體中文
    熱門標籤
  • # 國慶光雕漫畫
  • # 愛情
  • # BL
  • # 食物擬人
  • # 劇情
登入註冊
首頁
chevron_right
文章
chevron_right
【名單之後】第一回臺展的「日式定食」——張秋海〈鰊〉

【名單之後】第一回臺展的「日式定食」——張秋海〈鰊〉

分享作品

複製連結

Line

Facebook

名單之後:競逐臺府展的創作者們 2023-11-15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圖1. 張秋海,〈鰊〉(局部),1927年入選第一回臺展。 圖片來源:《第一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

張秋海 入選 臺展第1-4回

1927年第一回臺展的展覽室內,相較於其他以水果、瓶子等為主題的靜物畫,張秋海將「鰊」搬上檯面,畫中方形托盤內的圓盤擺放三條鰊魚,右邊放置一碗湯、左邊放置一杯水,類似現今的日式定食。有趣的是,入選臺展後被登在《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的圖版,不知是否因誤植,而將畫作180度大旋轉。圖版旁搭配漢詩寫著:「尺半鰊魚積滿盤,酒徒相對把杯寬。鹽燒風味君知否?配少薑牙上食單」。

一張含有 文字, 油畫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圖1. 張秋海,〈鰊〉,1927年入選第一回臺展。圖片來源:《第一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

圖2. 〈臺展洋畫部入選【鰊】筆者臺北張秋海君〉。圖片來源:《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27-11-03(4版)。

張秋海生於1899年,蘆洲人,臺北師範學校畢業,1922年進入東京美術學校就讀,曾加入赤島社,1927年自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從陳澄波基金會珍藏的臺灣留學生照片,以及典藏於該校的畢業製作〈自畫像〉,可見畫家的長相。〈自畫像〉以紅棕色為背景,身穿黑色大衣的張秋海忠實描繪出自己具有特色的自然捲,臉部表情略微蹙眉,雙眼凝視前方,彷彿對於未來有些猶疑。

圖3. 張秋海,〈自畫像〉,1927,東京藝術大學大學美術館藏。(註1)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東亞油畫的誕生與開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0,頁62。

圖4. 約1927年,陳澄波、張秋海就讀東京美術學校時與臺灣留學生合影。前排左起:顏水龍、廖繼春、潘鶼鶼、陳植棋;後排左起:張秋海、待考、陳澄波,右上框為王白淵。圖片來源: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這位青年為何選擇〈鰊〉作為參展的題材?而刊登在《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的漢詩,為什麼特地提到鹽燒風味?或許可從食材「鰊魚」與臺灣口味,淺談這幅〈鰊〉。

北海道致富密碼:鰊

鰊魚(即鯡魚)非臺灣本土魚種,需透過進口,在日治時期主要來源有北海道、美國。1898年,北海道因鰊魚致富的船主們,在沿海建造不少豪宅——「鰊御殿」,如舊田中福松邸(今小樽市鰊魚殿)、舊猪俣安之丞邸(今銀鱗莊)、舊青山政吉邸(今小樽貴賓館)等,有些作為居所與辦公空間,有些則提供漁民在漁節時期宿泊,並兼作鰊魚加工廠,如小樽市鰊魚殿全盛時期曾有120名漁民居住。從現今管理小樽市鰊御殿的小樽水族館公社網站上,可見一張由小樽市綜合博物館提供的照片,紀錄下當時鰊魚的豐收盛況。(註2)

圖5. 鰊魚豐收盛況。圖片來源:おたる水族館,〈小樽市 鰊御殿(にしん ごてん)〉,https://otaru-aq.jp/nishingoten。

有一種臺味:鹽鰊

據《臺灣日日新報》報導,因鰊魚的豐收,日本當局希望能在殖民統治下的臺灣開闢銷路,而開發燻製鰊、鹽鰊。1898年,日本青森縣民政部殖產課製作「燻製鰊」,認為煙燻比鹽製味道要淡,適合在炎熱的臺灣保存。(註3)1909年11月,北海道水產試驗場推出「鹽鰊」,讓臺北市的内地人及臺灣人品評及試賣;因為在口味上,臺灣人喜歡美國產含鹽量高的鹽鰊,因此順應潮流,仿效美國製作出適合臺灣人的品項。(註4)1925年10月,在一篇〈鹽魚的需要量激增〉報導中更直接寫出「鹹魚是本島人民的必需品」,從國外(多從美國)進口的鹹魚以鰊為主,種種顯示食重鹹的臺灣人相較於燻製魚更熱愛鹽魚。(註5)難怪《漢文臺灣日日新報》刊載時,搭配著「鹽燒風味君知否?配少薑牙上食單」的詩句。

〈鰊〉之後,故鄉變他鄉

張秋海以〈鰊〉入選第一回臺展後,接著以〈裸婦〉、〈習作〉、〈虎秋千人石庭〉連續入選第二至四回臺展,另因東京美術學校經歷被認為是「美術的」,1931年由楊肇嘉引薦,替林獻堂繪製肖像畫。(註6)

惋惜的是,大時代洪流下,青年命運多舛。張秋海於1938年至北平師範大學任教,因曾一度經商,錯失回臺時機留於中國,後經歷文革、勞改,1988年於北京過世(註7),也因此張秋海不如其他赤島社同仁廣為人知。

但其過世後,家屬捐贈張秋海1930年以妻子為主角的〈婦人像〉予國立臺灣美術館,雖然1999年該館原訂於9月22日舉辦的「張秋海生平與藝術成就研討會」,因921大地震而取消(註8),但隔年仍有出版《劉錦堂、張秋海生平及藝術成就研討會論文專輯》一書,收錄三篇專文與圖錄,讓世人對張秋海有初步認識。又,2021年由李梅樹紀念館舉辦的梅樹月「春風和煦——東京美術學校.日臺師生作品展」,展出張秋海於1939年繪製的〈我的父親〉(註9),在臺灣美術史上的重提,也是一種重返故鄉的方式吧。

圖6. 張秋海,〈我的父親〉,1939,私人收藏。圖片來源:李梅樹紀念館臉書,〈失落在「帝國」與「祖國」夾縫中的臺籍畫家〉,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limeishu.org/posts/4588648607835743/。

#名單之後247

註釋

  1. 東京藝術大学大学美術館データベース,〈自画像〉,網址:http://jmapps.ne.jp/geidai/det.html?data_id=5388(點閱日期:2023-04-03)。
  2. おたる水族館,〈小樽市鰊御殿〉,網址:https://otaru-aq.jp/nishingoten(點閱日期:2023-03-23)。小樽貴賓館,〈にしん御殿とは〉,網址:http://www.otaru-kihinkan.jp/aoyama_about/nishin/(點閱日期:2023-04-28)。
  3. 〈燻製鰊〉,《臺灣日日新報》,1898-09-07(2版)。
  4. 〈北海道鹽鰊試賣〉,《臺灣日日新報》,1909-11-20(3版)。
  5. 〈鹽魚の需要激增 亞米利加鰊は直輸入增加す 仲繼輸出も旺盛〉,《臺灣日日新報》,1925-10-02(3版)。關於臺人愛吃鹽魚,林玉茹於〈古人瘋海產,十九世紀吃遍全世界?海產臺灣的百年歷史縮影〉一文說明19世紀清代臺人對於鹽魚的喜愛,參考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網址:https://research.sinica.edu.tw/seafood-fishing-industry-salted-fish/(點閱日期:2023-03-23)。
  6. 「三時餘肇嘉引張秋海來為余畫肖像,前日潘春源所畫,培火嫌其非美術的,與肇嘉商量發電報召秋海,故秋海本日歸自東京也。肇嘉坐談片刻,即返臺中。」參見林獻堂著;許雪姬等編註,〈灌園先生日記/1931-11-25〉,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網址:https://taco.ith.sinica.edu.tw/tdk/灌園先生日記/1931-11-25(點閱日期:2023-04-03)。關於「非美術的」,可參考林振莖,〈北從《灌園先生日記》看林獻堂在日治時期(1895-1945)臺灣美術運動史中的贊助者角色與貢獻〉,《臺灣美術》,第84期(2011-04),頁42-61。
  7. 周亞麗,〈陳封於歷史煙塵的臺灣畫家——初探張秋海的生平及作品〉,《劉錦堂、張秋海生平及藝術成就研討會論文專輯》,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0,頁113-138。
  8. 倪再沁,〈館長序言〉,《劉錦堂、張秋海生平及藝術成就研討會論文專輯》,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0,頁5-6。
  9. 李梅樹紀念館臉書,〈失落在「帝國」與「祖國」夾縫中的臺籍畫家〉,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limeishu.org/posts/4588648607835743/(點閱日期:2023-04-03)。

撰文者/黃子恩


本文由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原刊載於「名單之後:臺府展史料庫」。

名單之後 專題

作者 /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整理了近萬件的陳澄波作品、文件史料後,為了讓基金會員工脫離失業的危機,且在時間與能力可及的範圍內,我們開始面向陳澄波那個時代的畫家們,以臺灣島上最大的文化活動「臺府展(1927-1943)」六百多位入選畫家為主,再到處勸說不同領域的老中青寫手們,一起來共同書寫入選畫家的故事。
#日治時期
上一篇文章
上一篇文章
【名單之後】獨步於藝術畫境──灣生畫家吉田吉
下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名單之後】百年前地方創生的實踐者——陳庚金

相關文章

名單之後:競逐臺府展的創作者們

【名單之後】黑色墨鏡與可愛動物的絕對反差——黃靜山的藝術二三事

名單之後:競逐臺府展的創作者們

【名單之後】在楊啟東幅幅風景畫裡,都是兀自流動的時代

名單之後:競逐臺府展的創作者們

【名單之後】 感知音律與色彩的邦樂畫家──關段敏男

名單之後:競逐臺府展的創作者們

【名單之後】鯉魚與風景的抉擇——蔡九五

名單之後:競逐臺府展的創作者們

【名單之後】高梨勝瀞──一位「灣通」畫家的臺灣風景

名單之後:競逐臺府展的創作者們

【名單之後】永恆在片刻的現身——陳慧坤的首任妻子郭翠鳳

名單之後:競逐臺府展的創作者們

【名單之後】來自哈爾濱的日本畫家本多早苗,為臺灣帶來他的蒙古書寫與泰國圖像

名單之後:競逐臺府展的創作者們

【名單之後】從詩畫中誕生的教育者──後藤大治的繪畫之路

留言評論

標示為劇透

0 / 250

發表
最新熱門

尚無任何評論。

CCC追漫台

Creative Comic Collection 追漫台

版權所有・禁止複製轉載

下載CCC App 300部以上台灣原創作品即時看,喜愛作品加收藏,通知不漏追!

關於我們
  • 認識CCC
  • 新手上路
  • 商務合作
  • CCC公告
CCC會員
  • 加入會員
  • 會員專區
  • 客服中心
  • 服務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社群影音
  • Facebook
  • Instagram
  • Plurk
  • Youtube
  • Spotify
漫畫
  • 漫畫列表
  • 品牌專區
  • 國際合製
  • 排行榜
文章
  • 專題
  • 專欄
  • 特別報導
  • 活動快訊

Creative Comic Collection 追漫台

版權所有・禁止複製轉載

vConsole
LogSystemNetworkElementStorage
AllLogInfoWarnErrorAllLogInfoWarnErrorCookiesLocalStorageSessionStorage
  • No Prompted
    Name
    Method
    Status
    Time
    Empty
    Key
    Value
    Empty
    ClearTopBottomClearTopBottomClearExpandCollapseAddRefreshClear H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