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更新,即刻通知!
下載APP
  • English
  • 繁體中文
  • 泰文
  • 漫畫
  • 文章
  • 排行榜
  • 品牌專區
  • 國際合製
  • CCC公告
  • 登入/註冊
  • 防劇透
  • 深色模式
  • English
  • 繁體中文
    熱門標籤
  • # 國慶光雕漫畫
  • # 愛情
  • # BL
  • # 食物擬人
  • # 劇情
登入註冊
首頁
chevron_right
文章
chevron_right
圖像藝術的角色與力量:香港反送中運動裡的逆權圖像

圖像藝術的角色與力量:香港反送中運動裡的逆權圖像

分享作品

複製連結

Line

Facebook

我們反抗,所以畫畫! 2020-08-20 陳怡靜

photo by Studio Incendo(CCBY4.0)

 

2019年初夏,香港爆發反對修訂《逃犯條例》抗爭,臺灣媒體多以「香港反送中運動」稱呼。早在年初,香港社會已開始討論《逃犯條例》,擔憂修例一旦過關,民眾將輕易被送往中國逕行審判。2019年6月9日,超過百萬港人走上街頭反對修例,像是引信被點燃,反送中運動就此開始延燒至今,過程中更全面翻轉香港區議會政治版圖。

長達八個多月仍未停歇的運動裡,全球媒體都關注著香港。反送中運動在各區遍地開花,衍生出的行動非常多元,除了「勇武派」示威者在前線激烈抗爭,以和平、理性、非暴力為基礎的「合理非」示威者則以遊行、商場唱歌、手牽手組人鏈、午餐抗爭、眾籌廣告等方式表達訴求。還有一個景象特別引人注目,那便是「圖像藝術」。

 

無大台運動 圖像藝術成動員工具

香港創作者以插畫即時紀錄反送中運動的重大事件,並上傳至Facebook、Instagram、Telegram等社群媒體。
©抗爭少女日記

相較於2015年的雨傘運動與占領中環,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有兩大特色,一是「無大台」,意指沒有顯著領導者,避免被秋後算帳。其次是「be water」,這個詞出自李小龍的名言,後成為反送中示威者互相提醒的用詞。抗爭行動不再固守同一場域,示威者如水一般,可快速集結、快速散去,也能迅速移動,讓運動遍地開花。

一場沒有領導者的抗爭運動,該如何動員?答案是網路,網路成為訊息傳遞的水路。

從百萬人上街抗爭開始,難以計數的圖像創作傾巢而出,不只是在臉書、IG等社群媒體上大量轉發,網路平台連登、通訊軟體Telegram更是重要角色。抗爭者在網上討論行動、定調並宣傳,Telegram甚至有專門頻道,目前已有逾16萬人訂閱,至今產出數萬幅漫畫、插畫、廣告、設計等文宣。頻道同時還有外文版,以加強國際關注與傳播。

對這場沒有領導者的運動來說,如何有效地將訊息發送出去,就幾乎等同如何號召民眾上街。圖像是人類最早的共通語言,相較於文字,圖像式文宣更容易被傳播,因此成為宣傳行動的最佳利器。從運動初期,便可以看見大量極簡化文宣,此類圖像會有明確主題,包括行動日期、集結地點等,圖文都簡單易懂,以有效吸引注意力。

隨著運動推進,警民衝突愈演愈烈,愈來愈多人走上街頭,反送中事件也成為一個又一個被記憶住的日期,六一六兩百萬人上街頭、七二一元朗事件、八一一爆眼少女、八三一太子警暴、十一實彈傷人……隨著抗爭升溫,創作者圖像也開始產生變化。每次警民衝突或大型事件過後,便會出現一波創作。依序翻閱Telegram轉發的圖片,彷彿是綿長的記錄,我們可以看到整場運動的進程,也能窺見創作者心境的變化。


圖像也記錄下抗爭者以網球拍擊回催淚彈,激勵人心的一瞬。
©HeungShing 香城

抗爭圖像到底有哪些?創作者又是誰?Telegram「反送中文宣谷」頻道的外媒聯絡人Vin紋分析,頻道採用私訊投稿,數量多到難以估算,類型則包括宣傳活動、宣傳重大事件、長輩圖、行動日程表、國際文宣、畫作、短漫畫、插畫、照片輔文字、meme(迷因,指網路爆紅事物)等。許多創作也是匿名的,「匿名是唯一保障自己安全的手法,畢竟中共是很可怕的敵人。」

但也有許多藝術家以真名或筆名創作,香港插畫家謝曬皮便是其一。2019年7月15日,謝曬皮在臉書粉絲頁張貼出〈購物新體驗〉畫作,畫面裡警察將示威者打得四處見血,拿著名牌包的女子從中悠然經過,顯得可怕又諷刺,共引發7300多次轉貼。而那是前一晚真實發生的事。

也是那一晚,謝曬皮和朋友參加沙田合法遊行後,累得在新城市廣場用餐,隨後便目睹警察衝進商場濫捕濫打示威者。「警察打人,本來就司空見慣,但在名店林立的購物商場裡進行,感覺相當超現實。後來我在新聞照片中看見有個女子拿著YSL購物袋在警暴間穿梭,便構思出這張圖。看似誇張,但我只是整合當天看到的一幕幕,恐怖和幽默之處正是它的真實。」


謝曬皮繪下港警衝進商場追打抗爭者的荒謬一幕。
©謝曬皮

 

抗爭圖像傳播理念 為未來爭取創作自由

身為插畫家,謝曬皮很清楚圖像在社會運動中的力量,「圖像能整合事件的多個角度和時序,簡單直白表達創作者的看法。」她也坦言,在壓迫又無力的狀態下,能用圖像抒發感受是插畫家的幸運,「但我覺得更大的意義在於我們仍能創作,用圖像去控訴、去諷刺執政者。如果我們這次輸了,大規模清算與打壓一定隨之而來,言論和創作自由也會跟著消失。」

在中國強勢控管香港事務下,如同謝曬皮,勇於以真名或筆名創作的藝術家仍大有人在。在2019年8月11日,前線女救護員遭警察射擊爆眼之後,香港漫畫家柳廣成提筆畫下第一幅反送中運動畫作,他原本只是運動參與者,但看到女孩眼睛中槍的畫面,令他忍無可忍。他熬夜畫下〈爆眼少女〉,隔天才知道,女孩的右眼將永遠失去視力。

從那張作品開始,柳廣成不斷地畫,同時在香港《明報》的〈星期日生活〉刊出「2028香港」系列,描繪未來香港未來可能面臨的各種監控。「我相信,創作者並非也無法以抽離且旁觀的角色創作。以我來說,我也是第一線參與者,自有相當多的體會,不管理性或感性上,都知道自己有需要也有責任進行這些創作。對事件默不作聲,才會更不舒服、更壓抑。」

柳廣成觀察,圖像在抗爭中扮演許多角色,包括記錄事件、宣傳活動、整合分析、國際推廣、未來思考與激勵士氣等角色。以記錄者而言,「後真相時代,許多中資傳媒報導帶有立場,更甚會捏造假新聞、擁護極權;選擇報導事實的傳媒仍不少,但相對處於劣勢。創作者記錄且發布相關圖文,是進一步鞏固多元看法,確立僅存的言論自由。」

長期抗爭需要行動支撐,自6月9日百萬人上街開始,網上開始發布「香港人日程表」,清晰列出示威活動的日子與內容,號召人們參與,為抗爭不斷延續柴火,證明訴求是廣大市民的意願。而推動「黃色經濟圈」等概念,也需要圖像文宣大量廣傳。

以圖像回應當下的事件和議題,對未來的想像,也是創作的面向之一。柳廣成指出:「創作者會從『如果送中惡法若得以落實』的想像以至『如果抗爭運動失敗』等課題,帶領讀者們一起想像未來可能面臨的局面。各創作者以短期的、長遠的未來想像描述未來可能的香港。我想這亦提醒著大家抗爭的長遠目的,不只在於追究警暴。」


柳廣成以漫畫紀錄抗爭者所遭受的暴力。
©柳廣成

 

街頭成藝廊 拾回港人文化認同

貼滿小型文宣的連儂牆。
Photos by Studio Incendo(CCBY4.0)

香港反送中運動迸發出驚人創作能量。這些原本在虛擬網路傳播的圖像,也透過各區連儂牆,展開虛擬與現實的合作。許多創作者直接開放清晰圖檔提供示威者下載印刷,只要不涉及商業利益,誰都可以自行下載、印刷,張貼到實體牆面。初期,連儂牆多以小張文宣為主,除了便條紙書寫心情、反送中畫作等,但連儂牆規模愈來愈大,讓香港許多地方好比街頭藝廊。

反送中運動進入第四個月時,葵芳連儂牆開始出現極大型海報,單幅作品幾乎等牆高,被網友稱呼為「葵芳連儂美術館」。這道長走廊也不斷變化,有人貼便有人撕、有人撕再有人貼,讓此處成為不斷「換展」的連儂牆。柳廣成觀察,從線上創作到實體連儂牆,一定程度影響了只看傳統媒體的觀眾,讓長輩不再只能接收單一的資訊。


葵芳連儂牆。
Photos by Studio Incendo(CCBY4.0)

漫畫家、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助理教授黃照達觀察,連儂牆是打通網路傳播漫畫的渠道,online和offline各自有傳播困境,但在反送中運動裡,圖像藝術的力量卻在兩種傳播方式中不斷加強影響力。即使剛張貼的作品第二天即被破壞,已有人拍照上傳網路做記錄,充滿彈性與活力。

連儂牆也改善香港人對本土文化認同感低迷的狀況。柳廣成指出,港人常自嘲「文化沙漠」,一直以來對香港的圖像創作不甚重視,但連儂牆展現香港圖像創作能力,也觸發港人對本土創作的認同感。連儂牆亦成為另類觀光景點,許多遊客會專程造訪「街頭藝廊」,也使國際更加了解香港局面,澳洲漫畫家巴丟草甚至在柏林圍牆遺址之一處創建聲援香港的連儂牆。


公車亭也貼滿抗爭圖像,彷彿街頭藝廊。
Photos by Studio Incendo(CCBY4.0)

有如反送中抗爭的點點星火,圖像創作持續推進著運動,其中也包括平面設計、小誌出版品等。為加強國際關注,港人短短一天內群眾募資超過2000萬元臺幣,在海外9個國家、共12份報紙刊登「Freedom Hong Kong」廣告,促使G20參與國關注香港。而後,Twitter文宣亦成功促使美國總統簽下「香港民主及人權法案」,不少國家亦開始宣布他們各自版本的人權法。

香港團體「Zine Coop」則廣泛收集運動小誌,以「香港社運小誌展」形式寄送到世界各地展覽,目前已在至少12國展出。小誌形式從攝影集、文字書、圖文書到明信片都有,內容包羅萬象,有父親做一本小誌給女兒,也有年輕創作者從A到Z發想出26個反送中物件。《照顧你的小心靈》、《自己的情緒自己救》等則屬於運動情緒急救的溫暖圖文,希望在全城烽火之際,撫慰港人心靈。此外,亦有十八位設計師聯合創作「Yellow Objects」海報,陸續於港臺展出。


港人創作大量小誌傳達大量理念。
©Zine Coop

反送中運動引發世界關注,同樣面對中國強權,臺灣的創作者也沒有缺席。臺灣政治漫畫家Stellina Chen去年曾以「元朗事件」漫畫登上法國〈世界報〉,引發歐洲關注。單幅漫畫裡,Stellina以俄羅斯娃娃概念出發,描述香港元朗白衣人攻擊示威者事件背後可能的政治關係,述說著最終的黑手可能是中國,「一個護著一個。再剝開一層,是警察漠視;再剝開一層,後面是中國政府。」

 

臺港連線 臺灣創作者跨海聲援爭民主

臺灣政治漫畫家創作的「元朗事件」漫畫登上法國〈世界報〉。
©Stellina Chen

Stellina認為,政治漫畫就像用漫畫寫社論,漫畫家用漫畫表達立場與觀點。長期畫亞洲觀點的政治漫畫,中國自然是創作對象之一。很多人曾問她:「畫這個安全嗎?」但Stellina從未想過這個問題,「我沒有想過這個創作會引發什麼後果,因為臺灣是言論很自由的國家。」她也從香港媒體感受到被壓迫的困難,曾有港媒採訪時,謹慎詢問能否用她的照片與名字,擔心會因報導而傷害到她。

主持「小路映画」的負責人黃米露是插畫經紀人,即使知道反送中議題可能危及中國市場,她仍義無反顧在臺灣發起「『睜開左眼』,用臺灣插畫撐香港。」徵稿,短短一個多月,她收到近180幅插畫投稿。這不是黃米露第一次募集插畫聲援社會運動,多年前,她與一票插畫家合作反核插畫募集,三個月收到100多幅作品,後續衍生音樂、畫展等等。

但這次撐香港的動能讓黃米露感到更驚訝與安慰。作為經紀人,她很清楚可能面對的未來,「中國確實是我們最大的獲利來源,來自中國的收入是臺灣的五倍以上。但經濟箝制後,被犧牲的都是沒有話語權的人。如果我們只顧慮經濟發展,就會失去創作的初衷,正義就是這樣消失的。我們還有一點話語權,就應該抓回初心。如果愈來愈多人不敢發聲,我們就會是共犯。」

長期關心香港議題與臺灣社會運動,臺灣藝術家61Chi日前也發起臺灣為香港祈福募集,她手繪海報並邀請作家李屏瑤撰寫文字,跟朋友們集資印刷3000份寄到臺灣各縣市,並請張貼或索取海報者回傳遮眼照片,「我集中上傳到一個相簿,希望看到圖文的香港示威者能感覺溫暖,自己不是孤單的,很多臺灣人跟他們站在一起。」即使這個行動為她帶來許多親中者的謾罵,她仍堅持繼續做。


61Chi透過海報傳達臺灣人對香港反送中運動的支持。
©61Chi

去年11月24日香港區議會結果揭曉後,香港18區幾乎全面由藍轉黃,泛民主派大勝建制派,港人興奮慶祝贏得不易的勝利。但同一時間,香港已有超過千人被捕、數百人失蹤,那樣複雜幽微的情緒交雜,讓港人哭與笑都困難。臺灣創作者SXTbit隔天畫下漫畫,短短五格漫畫,筆觸簡單卻溫暖,像冬天的太陽溫暖了人心,吸引了7萬8千多次轉貼分享,被翻譯成法文、日文等多國語言。

SXTbit用一個香港家庭做背景,母親敲門進女兒房間,絮叨說著:「我去投票啦,還拉了大老爺去呢」,但房間裡只剩母親獨坐,留下讓人心碎的一句話,「妳知道了,會不會比較安慰呢?」SXTbit說,這次抗爭同時也反應世代差異,許多香港年輕人與父母間產生鴻溝,導致不少家庭悲劇。「我想用的是溫水,不是批判,讓每個人都能入口。在那個時間點,最重要的不是引起撕裂,是讓大家思考該守護的東西,而不是互相指責。」

在這場從初夏走到寒冬的反送中運動裡,根據香港學者統計,有300萬港人參與過示威,超過100萬人的遊行有三場,以萬人起跳的大型遊行超過50場,小型集會遊行更超過100次,如今還在持續中。運動會走到哪裡呢?沒有人可以預料。但漫長的抗爭中,香港的圖像藝術遍地開花,像是戰場裡的花朵,或許曾經被清除、被撕下,但那些傳播出去的故事與心情,卻不會消失。


SXTbit的漫畫描繪出一個失去抗爭者女兒的香港家庭。
©SXTbit

 

作者/陳怡靜

寫字的人、看漫畫的人。新聞工作資歷10多年,主跑漫畫、文化、教育等路線新聞,關注漫畫環境與臺灣新銳創作者。曾任鏡週刊人物組記者、中國時報調查採訪室撰述委員、自由時報記者、蘋果日報記者。目前為獨立撰稿人,持續採訪撰寫報導。


本文原刊載於2020年2月19日出版之《CCC創作集22號:我們反抗,所以畫畫!》。

我們反抗,所以畫畫! 專題

從諷刺到抗爭:漫畫的叛逆基因

席捲世界的抗爭符號

✔ 圖像藝術的角色與力量:香港反送中運動裡的逆權圖像

抗爭創作如何保存?318公民運動文物典藏始末

作者 / 陳怡靜
寫字的人、看漫畫的人。新聞工作十多年,曾任鏡週刊人物組、自由時報、蘋果日報等媒體記者。目前為獨立撰稿人,關注漫畫環境與臺灣新銳創作者。
上一篇文章
上一篇文章
席捲世界的抗爭符號
下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抗爭創作如何保存?318公民運動文物典藏始末

相關文章

我們反抗,所以畫畫!

從諷刺到抗爭:漫畫的叛逆基因

我們反抗,所以畫畫!

席捲世界的抗爭符號

我們反抗,所以畫畫!

抗爭創作如何保存?318公民運動文物典藏始末

留言評論

標示為劇透

0 / 250

發表
最新熱門

尚無任何評論。

CCC追漫台

Creative Comic Collection 追漫台

版權所有・禁止複製轉載

下載CCC App 300部以上台灣原創作品即時看,喜愛作品加收藏,通知不漏追!

關於我們
  • 認識CCC
  • 新手上路
  • 商務合作
  • CCC公告
CCC會員
  • 加入會員
  • 會員專區
  • 客服中心
  • 服務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社群影音
  • Facebook
  • Instagram
  • Plurk
  • Youtube
  • Spotify
漫畫
  • 漫畫列表
  • 品牌專區
  • 國際合製
  • 排行榜
文章
  • 專題
  • 專欄
  • 特別報導
  • 活動快訊

Creative Comic Collection 追漫台

版權所有・禁止複製轉載

vConsole
LogSystemNetworkElementStorage
AllLogInfoWarnErrorAllLogInfoWarnErrorCookiesLocalStorageSessionStorage
  • No Prompted
    Name
    Method
    Status
    Time
    Empty
    Key
    Value
    Empty
    ClearTopBottomClearTopBottomClearExpandCollapseAddRefreshClear H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