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更新,即刻通知!
下載APP
  • English
  • 繁體中文
  • 泰文
  • 漫畫
  • 文章
  • 排行榜
  • 品牌專區
  • 國際合製
  • CCC公告
  • 登入/註冊
  • 防劇透
  • 深色模式
  • English
  • 繁體中文
    熱門標籤
  • # 國慶光雕漫畫
  • # 愛情
  • # BL
  • # 食物擬人
  • # 劇情
登入註冊
首頁
chevron_right
文章
chevron_right
從諷刺到抗爭:漫畫的叛逆基因

從諷刺到抗爭:漫畫的叛逆基因

分享作品

複製連結

Line

Facebook

我們反抗,所以畫畫! 2020-08-20 翁稷安

封面繪製/Croter


隨著臺灣民主運動的發展和起落,越來越多人認知到,廣義的「抗爭」,無論是遊行、罷工、革命等不同形式,都可能出現在公共事務運作中。「天賦人權」或許多數人朗朗上口,但從歷史變遷的角度,人所擁有的自然權利/權力,從來就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著數個世代的人們,從不滿到覺醒,進而發聲、爭取而來。

臺灣的民主進程,從戒嚴時期的朝施暮戮,到直接民選總統的百花齊放,中間雖然依賴體制內的協調和折衝,也不乏檯面上政治人物個人的醒悟和決斷。然而追溯其源頭,那改革的種子多半來自街頭,在一群群「暴民」的犠牲和奉獻下植入民間的土壤,繼而發芽茁壯。

一場「抗爭」,就是在進行著理念的轉換和能量的聚合,要將高深抽象的理論,轉化為淺顯直接的訴求或口號,呼喚更多人的認同與投入,成為推動改變的力量。這也是為何近年來對於法國大革命的研究,開始將焦點轉向革命期間在民間流傳的小冊子,這些由中下層文人所編印的文宣品,降低了啟蒙哲士高遠的哲思,以更直觀淺白的形式和筆觸,在不同社會階級之間散布、傳播著革命的主張。對於抗爭的宣傳,能否創造出參與者同仇敵愾的共鳴,向外渲染,壯大改變的力量,才是成敗的關鍵所在。直擊人心的感性訴求,更勝於長篇大論的分析和推演。

 

photo by Studio Incendo(CCBY4.0)


抗爭中漫畫圖像的重要性

因此,在抗爭中,「圖像」往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以圖像為主體,搭配著簡潔有力的口號,在抗爭現場或者相關媒介上,發揮著傳播和鼓舞的作用,有時甚至替抗爭活動塑造出鮮明的形象。

這也是為何「漫畫」會和「抗爭」緊密結合的原因,有別於高雅藝術,漫畫從一開始即以平民大眾為主要對象,具有直觀、不受階級或知識門檻所阻隔的閱讀特性,是有效動員群眾的最佳利器。回顧漫畫的歷史,不管是歐美或亞洲,在「漫畫」定義還未成形的摸索階段,嘲諷權貴、政治人物和社會現象的「諷刺畫」傳統,一直是漫畫生成的活水源頭之一,這也形塑了漫畫的基本性格--作為社會批判者的反叛精神。

漫畫在抗爭中發揮作用,在歷史中屢見不鮮,最有名的例子,或許是美國革命元勛之一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於1754年5月9日的《賓夕法尼亞公報》上所繪製的〈蛇的漫畫〉(Snake Cartoon)或依標題稱為〈不聯合,即死亡〉(Join, or Die)的著名漫畫。那是一幅單格的圖像,只有一隻被斬成八截的巨蛇,畫面觸目驚心,每一小截上都有英文縮寫加以標明,分別代表當時北美的八個殖民地區,配合著由三個單字所構成的洗鍊標語,呼籲北美殖民地的人民團結一心,抵抗英國殖民者,如果不能齊心協力,必將成為俎上魚肉。這幅感染力強大的圖像,刊登後立刻被反覆轉載、流傳,對美國獨立戰爭造成巨大的影響,進而成為美國團結的象徵,不時被引用,作為號召國人的重要符號。時至今日,當美國國家籃球協會(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 NBA)的費城76人隊(Philadelphia 76ers)在走出長期戰績積弱不振的陰影後,仍採用這八截蛇的意象,繪製了「費城團結」(Phila Unite)作為他們重返季後賽的隊徽。由此可見,一幅和抗爭運動結合的漫畫,影響力跨越時空。

在臺灣也從來不乏以畫筆挑戰威權的人們,從戒嚴到解嚴,從美麗島到太陽花運動,橫跨百年的民主追求,漫畫創作者從來不曾缺席,努力以漫畫體現抗拒強權的反叛精神。

然而,十分不幸的,這些或在示威現場發放的傳單,或在報章雜誌上刊登的政治批判和主張,並未獲得充分的保存,更遑論公開展示與進一步的研究。中間涉及的原因很多,從漫畫一向被視為「旁門小道」,又或者歷史研究者偏重文字的研究訓練等都是可能的阻力。不過最根本的問題,或許還是在於這些漫畫產生的目的和性質,多半和現實緊密結合,訴求的是對眼前不公不義的改變,只爭立即見效的「當下」,而非藏諸名山的「永恆」。這些作品,很少被集結成書,即使有幸出版,也隨著事過境遷,較少被人提及。這不僅是抗爭漫畫會面臨的遺憾,也是在抗爭浪潮中相關書寫或文物所會面臨的命運。希望隨著臺灣當代史的方興未艾,以及人們對「抗爭」的重新理解,可以有更多抗爭史料獲得有系統的保存。

《Join, or Die》是1754年美國革命元勛富蘭克林用來呼籲北美殖民地團結一心的重要圖像。
Library of Congress Washington

 

諷刺力道十足的政治漫畫

我們依然能夠從有限的吉光片羽中,拼湊出抗爭漫畫在臺灣民主進程中扮演的角色。例如從黨外時代開始,即在報章雜誌上以漫畫專欄批判政府,呼應社會改革力量的政治漫畫家們如魚夫、CoCo等等。就像列寧那句名言所形容:「政治漫畫是美學中的匕首。」這些以「匕首」作畫的人,藉由他們的畫筆和巧思,在平面媒介的戰場上,成為力挺抗爭的力量。利用漫畫的圖像特性,他們把具體的時事抽象化,給予轉喻,讓讀者會心一笑,同時又完成主張的交流和立場的認同。

魚夫在1987年十二月十七日的《自立晚報》,將蔣經國繪成摩西的〈蔣經國開路〉,是解嚴後第一位將元首入畫的臺灣漫畫家,展現了挑戰威權大忌的決心。CoCo最早在《八十年代》雜誌上作畫,成為軍警盯梢的目標,1981年一度被迫流亡美國,回國後仍不改其批判態度,他在《美麗島》雜誌發表過一系列漫畫,表達出人們對於時政的無奈,以及政府的違憲濫權。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前立委簡錫堦。很少人知道,這位以工運領導者為人所熟知的政治人物,其實也具有漫畫家這重身分。從小就喜歡畫漫畫的他,從彰化來臺北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光復書局,替兒童刊物繪製漫畫插圖。後來受到美麗島事件的撼動,投身黨外運動,除了撰寫文章,繪製政治諷刺漫畫也是他的長項。1985年和1989年兩次選舉時,他分別趁勢出版《民主政治ABC》和《漫畫臺灣人》宣揚黨外的理念,因為內容有趣、易懂,大受好評,兩冊各出版30多萬本。如今在拍賣網站上,還能找到當年簡錫堦聲援政治犯,鼓吹臺灣獨立自主的政治傳單。

在學生運動中,也可以見到漫畫的身影。如1980年代由臺大學生所發起的「自由之愛運動」,當時學生呼應社會風起雲湧的抗爭風潮,試圖走出校園,例如組成「臺大學生杜邦事件調查團」加入當時的環保運動。校方事後為了清算主導的大新社,就以大新社之前出版刊物刊登未經校方審查的漫畫為由,禁止社團活動一年,成為學生走上街頭的導火線,促成了日後大學的校園自主,也成臺灣學運的重要轉折。這則漫畫今日已不易見到,據范雲回憶,內容「暗示國民黨黨部介入學生代表的選舉」。

1990年野百合學運爆發,當時由黑名單工作室所錄製,作為運動宣傳歌曲的《憤怒之愛》專輯,便由已逝的漫畫家老瓊繪製封面,不同於她筆下一貫的都會風格,在這幅漫畫中,她用極盡嘲弄的筆調,繪出只用黨旗當作遮羞布的全裸李登輝,從空中降落在無數鉛筆之上,筆身上刻寫著這次運動的諸多主張。以隱喻的方式,展現著學生們對於執政者的「筆伐」和要求。

簡錫楷參選立委時所出版的《漫畫台灣人》刊物。

 

318太陽花:圖文創作大鳴大放

臺灣抗爭漫畫大鳴大放的全盛期,無疑是2014年的318公民運動,這起運動對臺灣的政治造成深遠的影響,同時也改變了抗爭的形式,在占領立法院的期間,大量以抗爭理念出發的圖像,於議場內外流傳,同時在網路上,這些圖像更發揮了過往紙本傳播所難以企及的影響力。這場運動標誌了臺灣民主在新世紀的覺醒,喚起人們對政治的關注和參與,同時也激起了不同領域創作者的投入,圖文創作者自不例外,不只在傳統的宣傳和諷刺功能,配合著網路上「懶人包」的流行,以及不受紙張限制的網路閱讀習慣,不僅流通快速,在感性的訴求外,也能扮演起理性說明的角色。

由漫畫家爻乂在三色坊成員HAKU協助下所創作《消費者如何救臺灣農業?》就展現出不同於過往抗爭漫畫的風貌,夾敘夾議的方式,引領讀者理解服貿協定對臺灣所造成的危害。這樣類似「說帖」的漫畫,在現場處處流傳,體現了該運動某種「說理」的特色。如雨後春筍般,在318前後,網路世界出現大量創作者,如蠢羊與奇怪生物、nagee、ARay等,用不同風格的圖像語言在虛擬世界傳達對現實政治的看法,聲援臺灣社會的抗爭事件。在網路世界中,以圖像論政、支持抗爭,已成為臺灣政治的重要風景,形成另一與真實交相呼應、支援的虛擬空間。

圖解服貿懶人包,是由許多創作者共同發想與創作。在318公民運動中,懶人包成為一個快速理解議題爭議的方法,而圖文創作也更顯得重要。

 

318公民運動中,許多創作者透過網路散播圖像、傳遞資訊,引起共鳴。
©Formosa Bear Power!
 

爻乂親身參與活動現場並整理服貿與農業的相關資訊,繪製了《消費者如何救臺灣農業》的漫畫,引起廣大迴響。
©爻乂

 

抗爭漫畫全球串連

如前所述,在資料收藏欠缺的前提下,以上的整理十分粗略,甚至掛一漏萬。對臺灣漫畫史的演變、發展,我們有太多知識拼圖上的缺塊,抗爭漫畫更是因為即時性的特質,成為其中最缺乏關注的面向,整體的面貌還有待研究者繼續摸索。但能確定的是,抗爭漫畫在網路世界推波助瀾下,已成為不容忽視的言論管道,不僅臺灣如此,亦是全球化的趨勢,也因此這種以反抗強權為目的的圖像,開始了全球化的串連。

近來香港的反送中運動,催生出大量的抗爭漫畫,其中也有來自臺灣創作者的聲援和串連,數量之多,已無法一一列舉,展現了自318以來臺灣圖像抗爭的能量。光是由「小路映畫」工作室在facebook所號召以插畫聲援香港的「『睜開左眼』,用臺灣插畫撐香港」,至截稿時已收集了一80幅圖像,包括洪添賢、黃茉莉、Beat、貞尼鹹粥等知名創作者。在眾多力挺的創作者,SXTbit的「母親獨白」可能是最催淚的一幕,簡單的分鏡,卻令人忍不住鼻酸。在2019年年末由雌雄同體大師以寓言的方式所繪製的網路連載漫畫《2032》,除了變相聲援香港,也間接點出了臺灣圖像創作者聲援香港的原因。

無論是臺灣自身抗爭漫畫的歷史,或對香港的支援,都反映著漫畫創作獨特的性格。即使隨著商業化和類型化的發展,反叛性格在不同作品上所留下的痕跡深淺不一。但整體而言,以村上春樹有名的「雞蛋和高牆之間」譬喻來形容,漫畫多數都是站在「雞蛋」這邊,用直接或隱喻的手段,傳達出對權威或主流價值的反抗。

當我們在談論「抗爭漫畫」時,可以視為一種狹義的漫畫分支,歸屬於政治漫畫的類別之下,然後若從廣義的角度,「抗爭」是所有漫畫的基調,即使在最商業的作品裡,都依稀能嗅到叛逆的氣味。

插畫撐香港的活動在社群媒體上串連、散布,至今已有180幾位作者投稿。
©Croter
 

雌雄同體大師在網路上發表的《2032》共4回,以寓言式的漫畫形式假想2032年的臺灣,但裡面所描述的內容卻對現在的香港社會多有呼應。
©雌雄同體大師

 

參考書目

Navasky, Victor S. (2013). The Art of Controversy: Political Cartoons and Their Enduring Power. New York: Knopf.

翁稷安(2019)。以「匕首」作畫的人──解嚴首政治漫畫三大家。觀台灣,43,18-21。

何明修(2019)。為何為什麼要佔領街頭?從太陽花、雨傘,到反送中運動。臺北:左岸文化。

 

作者/翁稷安

歷史學學徒,國立暨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理論上應該是要努力在學院裡討生活的人,但多半時間都耗費在與本業無關的事務裡,以及不務正業的事後懊悔之中。


本文原刊載於2020年2月19日出版之《CCC創作集22號:我們反抗,所以畫畫!》。

我們反抗,所以畫畫! 專題

✔ 從諷刺到抗爭:漫畫的叛逆基因

席捲世界的抗爭符號

圖像藝術的角色與力量:香港反送中運動裡的逆權圖像

抗爭創作如何保存?318公民運動文物典藏始末

作者 / 翁稷安
歷史學學徒,國立暨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理論上應該是要努力在學院裡討生活的人,但多半時間都耗費在與本業無關的事務裡,以及不務正業的事後懊悔之中。
第一篇文章
第一篇文章
從諷刺到抗爭:漫畫的叛逆基因
下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席捲世界的抗爭符號

相關文章

我們反抗,所以畫畫!

席捲世界的抗爭符號

我們反抗,所以畫畫!

圖像藝術的角色與力量:香港反送中運動裡的逆權圖像

我們反抗,所以畫畫!

抗爭創作如何保存?318公民運動文物典藏始末

留言評論

標示為劇透

0 / 250

發表
最新熱門

尚無任何評論。

CCC追漫台

Creative Comic Collection 追漫台

版權所有・禁止複製轉載

下載CCC App 300部以上台灣原創作品即時看,喜愛作品加收藏,通知不漏追!

關於我們
  • 認識CCC
  • 新手上路
  • 商務合作
  • CCC公告
CCC會員
  • 加入會員
  • 會員專區
  • 客服中心
  • 服務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社群影音
  • Facebook
  • Instagram
  • Plurk
  • Youtube
  • Spotify
漫畫
  • 漫畫列表
  • 品牌專區
  • 國際合製
  • 排行榜
文章
  • 專題
  • 專欄
  • 特別報導
  • 活動快訊

Creative Comic Collection 追漫台

版權所有・禁止複製轉載

vConsole
LogSystemNetworkElementStorage
AllLogInfoWarnErrorAllLogInfoWarnErrorCookiesLocalStorageSessionStorage
  • No Prompted
    Name
    Method
    Status
    Time
    Empty
    Key
    Value
    Empty
    ClearTopBottomClearTopBottomClearExpandCollapseAddRefreshClear H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