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更新,即刻通知!
下載APP
  • English
  • 繁體中文
  • 泰文
  • 漫畫
  • 文章
  • 排行榜
  • 品牌專區
  • 國際合製
  • CCC公告
  • 登入/註冊
  • 防劇透
  • 深色模式
  • English
  • 繁體中文
    熱門標籤
  • # 國慶光雕漫畫
  • # 愛情
  • # BL
  • # 食物擬人
  • # 劇情
登入註冊
首頁
chevron_right
文章
chevron_right
臺灣漫畫風格進化史博物館:中華卡通兒童漫畫故事專輯

臺灣漫畫風格進化史博物館:中華卡通兒童漫畫故事專輯

分享作品

複製連結

Line

Facebook

最有梗的臺灣老漫畫 2020-09-03 黃震南

被漫畫評論家跳過的暢銷鉅作

如果說,在1980年代,有一部漫畫作品,收集了臺灣120位漫畫家的心血,輯為十二巨冊的合集,也有相當的銷售成績(至少全臺國小每校一套),但是如今幾乎所有漫畫史的論述裡,都略過這套精裝大書不提,你是否會覺得很不可思議呢?

事實上還真的有這麼一套鉅作,名為《中華卡通兒童漫畫故事專輯》(以下簡稱《故事專輯》)。這套漫畫還有姊妹品,叫做《中華卡通兒童數學漫畫專輯》,是一套用漫畫講解數學的作品,這且不去說它,我們還是來談談《故事專輯》。

剛剛提到這套《故事專輯》動用多少人力、輯成多大篇幅……在這些顯赫的來頭之下,究竟內容是什麼呢?

我們翻開目錄看看篇名:〈寄給你的貝殼〉、〈懷念梅姐〉、〈爸爸捕魚去〉、〈總統 蔣公的故事〉、〈兩個捐錢的小孩〉、〈在瓜田裡過夜〉、〈沒有太陽的地方〉、〈武訓興學〉、〈一束鮮花〉、〈敕勒歌〉……

 經典課文「天這麼黑,風這麼大,爸爸捕魚去,為什麼還不回家?」(攝影:黃震南)

什麼?你還是不知道這些漫畫在畫什麼?嗚嗚,年輕真好……

這是在1999年之前,國小尚未開放民間版本教科書當作教材之前,全臺灣小朋友共同的國語課本篇目。大約是1990年以前出生的讀者,小時候琅琅上口的集體回憶。

是的,一言以蔽之,《故事專輯》就是把當時國立編譯館出版的國小十二冊國語課本改編成漫畫作品。

當時社會上有兩句口號,一句是「假如課本像漫畫書」,另一句是「假如教室像電影院」,顯示出當時對於教育改革的想像。「假如教室像電影院」大約是在90年代初期,學校開始有視聽教室之後才實現;而「假如課本像漫畫書」,則早在1983年,由中華卡通製作公司創辦人鄧有立策劃完成。

《故事專輯》會在這個時間點由鄧有立完成,其實也是歷史如連鎖般環環相扣的結果,且讓我岔開來從頭講起。

 全套《中華卡通兒童漫畫故事專輯》共12本。(攝影:黃震南)

 從第一冊教注音便開始用漫畫呈現。(攝影:黃震南)

漫畫禁令之下崛起的新品種

1966年,《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正式實施,所有國內漫畫家作品在出版前都必須接受審查,審查標準幾近無理取鬧,好比規定漫畫裡不可出現當今科技辦不到的武器如死光槍、不能宣揚英雄個人主義等等,部分漫畫家憤而輟筆,有些則轉往動畫代工。1970年,影人廣告公司開班訓練動畫、原畫人才,替日本動畫加工;臺日斷交後,該單位解散,鄧有立則在其中找了一些動漫畫家,新成立了「中華卡通」公司。

沒有了日本訂單,中華卡通公司主要靠著承接製作宣導短片、社教影片維持營運,在70年代累積出一定口碑,也推出了幾部動畫片。不過在1978年,留美回臺的王中元成立「宏廣卡通公司」,挖角中華卡通公司人才,承包了迪士尼的訂單,成為全球最大的動畫代工公司;中華卡通公司的經營陷入危機,決定轉往搶攻幼教市場,於是才產出了這套《故事專輯》。

由於鄧有立曾在臺灣漫畫市場最慘淡的10年左右,一枝獨秀領導動畫工業,使他也成了動漫界舉足輕重的人物;在他號召之下,《故事專輯》有多達120位臺灣漫畫家共同編繪,請來的製作顧問,一字排開吾輩簡直要下跪:陳海虹、葉宏甲、陳定國、鄭明進、劉興欽、王愷、趙寧、曹俊彥、林文義、羅慶忠、敖幼祥。這名單裡有前輩漫畫家、藝術家、繪本作家、新銳漫畫家,可說是滿天神佛都請來了。

其實研究這套書的名單相當有趣,例如羅慶忠,筆名「L.C.C.」,以政治諷刺漫畫聞名,甚至與魚夫、CoCo齊名被譽為「用畫筆推動威權解體的臺灣三大政治漫畫家」,他卻出現在這麼「政治正確」的一套書裡,不但擔任顧問,也繪製了幾篇漫畫。為何說這套漫畫「政治正確」呢?要知道,當時尚未解嚴,《故事專輯》的「偉人密度」之高,恐怕是臺灣非傳記類漫畫之冠了,羅慶忠的名字出現在這裡,不知該說突兀,還是尷尬。

 原本「共匪」的手中有一支中共五星旗,審查的時候被塗掉了,在下格五星旗殘破了才能出現。(攝影:黃震南)

「圖以載道」的漫畫

《故事專輯》有這麼高的偉人密度,還是得從它的源頭國語課本談起。戒嚴時期,課本擔負了重要的國民教(ㄒㄧ✓)育(ㄋㄠ✓)功能,國民必須從小就熟讀國父 孫中山先生、先總統 蔣公、蔣經國先生以及革命先烈的偉大事蹟才行。因此有學者統計,國立編譯館時代,曾有版本的國小社會課本總共出現名人102次,其中孫文加兩蔣就占了三分之一以上。而就我細數這套《故事專輯》,曾經特別提到的偉人共有:孫中山8次、蔣中正8次,其他各一次的有蔣經國、陳英士、羅福星、鄭成功、吳鳳、卓國華、黃百韜、秋瑾、劉銘傳以及甚至楚留香;其中臺灣土生土長的只有吳鳳一人,而且故事還是捏造的。

課文文本原就已布下了密集的「偉人轟炸」,《故事專輯》更以圖像加深了偉人的具體形象;漫畫家畢恭畢敬描繪出孫中山或蔣中正的肖像,除非是畫他們童年或青年時期的事,否則大概都是照著相片描的,旁邊再加上課文文字作為旁白,缺乏想像與創意,說有多無聊就有多無聊,可真是難為了漫畫家們。

在眾多題材中,隱約可以看出有些比較無聊,喔不,比較正經的文本,是固定分配給某些漫畫家負責的。例如周于棟(他其實是藝術家),就擅於處理古典題材,他負責了〈愛國〉(談故宮文物)、〈梅花詩三首〉數篇,類似的安排還有老牌漫畫家陳海虹繪製〈李冰〉、〈哥舒歌〉、〈愛惜光陰〉(大禹治水)、〈弦高〉,陳定國繪製〈棗樹上的錢〉、〈國父的童年〉、〈不賣假漆的人〉,可能都是配合他們的畫風所安排的故事。

事實上,從這套《故事專輯》裡前輩漫畫家如牛哥、陳海虹、陳定國的敘事與繪畫風格,就可以看出與80年代剛崛起的年輕漫畫家有相當大的差別。牛哥與陳海虹大多用「插畫」的技法而非「漫畫」,以圖配合旁白,缺少人物的連續動作與對話;陳海虹和陳定國的畫風又長於古裝,令人無法想像畫現代兒童摩登生活的模樣。而年輕漫畫家的表現方式就明顯接近今日的口味,邱若龍、張靜美、吳鴻富、孫家裕、陳弘耀、鄭又菁……這些後來獨當一面的漫畫家們,當年只有20幾歲,鄭又菁甚至還要沉潛長達12年,才以《俠王傳》的廖添丁漫畫紅遍全臺。當然,年輕一代的漫畫作品,最有「漫畫風格」的,還是已經紅翻天的敖幼祥。

 這套書裡,漫畫構圖和情節趣味性最強的,還是當時正紅的敖幼祥。(攝影:黃震南)

 陳弘耀當年的畫風,有沒有3年後他創作《大西遊》的影子?(攝影:黃震南)

課本改編漫畫的反思與展望

所以,《故事專輯》就成為非常奇特的雜燴作品──臺灣歷史上,恐怕沒有哪部漫畫刊物能集結這麼多老中青漫畫家,讓老一輩的漫畫家交出了退休的關門之作,也讓稚嫩的新人漫畫家也在這塊園地初試啼聲。撇除文本的說教意義太重這缺點不談,這套《故事專輯》是臺灣漫畫史上的一個奇蹟,根本是「臺灣漫畫風格進化史博物館」一樣的存在。

但最奇怪的問題是,兜回第一段所說,這麼重要的一部漫畫專輯,為什麼不見有漫畫史的論者提起,甚至我也不曾看過哪位漫畫家的資歷,將這套漫畫算進去,彷彿為這套漫畫效力是黑歷史一樣?

我認為這與漫畫家認為「這算不算漫畫創作」有關。我舉個類似的例子,國立編譯館從1989年起舉辦「優良連環圖畫獎」,獎金高達22萬,比起東立或大然出版社舉辦的新人獎6萬獎金高出不少,但反而乏人問津;原因在於優良連環圖畫獎評選標準仍把「教育功能」放在第一位,並沒有看重漫畫具有娛樂、創意,甚至有點反骨的本質。《故事專輯》有固定的腳本,由於來自課本,所以說教意義濃厚,漫畫家不能隨意更改內容,諸多偉人故事更是絲毫不能脫稿演出。或許是這樣,漫畫家並未將繪製這本合集視為一種「創作」,也就沒有將它放在自己的經歷之中了。

雖然漫畫家不看重它,然而這套漫畫確實陪伴過我快樂的童年。事實上,將課本改編成漫畫確實是功德一件。日漫《東大特訓班》裡,教師便鼓勵學生在上古文課之前先讀過相關改編漫畫,從容易吸收的媒介先了解整個概要,再讀原文時掌握文章要旨就不困難。如今國小課本傾向收錄如陳幸蕙、劉墉等幽默雋永的散文,教條意義明顯的課文已不常見,也適合作為一般讀物;若有人能登高一呼,號召臺灣漫畫家一同執筆,甚至延伸到國、高中課文,比如說,讓麥人杰畫〈背影〉?讓阿推畫〈雅量〉?張季雅畫〈賣油翁〉?小峱峱畫〈記承天夜遊〉?真是想想都覺得興奮的企劃啊!

 

 

作者/黃震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文系碩士,藏書人、說書人、拿著藏書說書之人。與黃哲永合編教材《讀冊識臺灣》、與吳福助教授合編《臺灣傳統漢語文學書目新編》,著有論文《取書包上學校:臺灣傳統啟蒙教材》、散文《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散文《藏書之家:我與我爸,有時還有我媽》等。經營臉書粉絲專頁「活水來冊房」。

最有梗的臺灣老漫畫 專題

用一生畫漫畫,用漫畫畫一生:談劉興欽的漫畫

✔ 臺灣漫畫風格進化史博物館:中華卡通兒童漫畫故事專輯

斷層與重生:《歡樂漫畫半月刊》的始與末

解嚴後的腦筋,終於自由自在的急轉彎

作者 / 黃震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文系碩士,藏書人、說書人、拿著藏書說書之人。與黃哲永合編教材《讀冊識臺灣》、與吳福助教授合編《臺灣傳統漢語文學書目新編》,著有論文《取書包上學校:臺灣傳統啟蒙教材》、散文《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散文《藏書之家:我與我爸,有時還有我媽》等。經營臉書粉絲專頁「活水來冊房」。
上一篇文章
上一篇文章
用一生畫漫畫,用漫畫畫一生:談劉興欽的漫畫
下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斷層與重生:《歡樂漫畫半月刊》的始與末

相關文章

最有梗的臺灣老漫畫

用一生畫漫畫,用漫畫畫一生:談劉興欽的漫畫

最有梗的臺灣老漫畫

斷層與重生:《歡樂漫畫半月刊》的始與末

最有梗的臺灣老漫畫

解嚴後的腦筋,終於自由自在的急轉彎

留言評論

標示為劇透

0 / 250

發表
最新熱門

尚無任何評論。

CCC追漫台

Creative Comic Collection 追漫台

版權所有・禁止複製轉載

下載CCC App 300部以上台灣原創作品即時看,喜愛作品加收藏,通知不漏追!

關於我們
  • 認識CCC
  • 新手上路
  • 商務合作
  • CCC公告
CCC會員
  • 加入會員
  • 會員專區
  • 客服中心
  • 服務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社群影音
  • Facebook
  • Instagram
  • Plurk
  • Youtube
  • Spotify
漫畫
  • 漫畫列表
  • 品牌專區
  • 國際合製
  • 排行榜
文章
  • 專題
  • 專欄
  • 特別報導
  • 活動快訊

Creative Comic Collection 追漫台

版權所有・禁止複製轉載

vConsole
LogSystemNetworkElementStorage
AllLogInfoWarnErrorAllLogInfoWarnErrorCookiesLocalStorageSessionStorage
  • No Prompted
    Name
    Method
    Status
    Time
    Empty
    Key
    Value
    Empty
    ClearTopBottomClearTopBottomClearExpandCollapseAddRefreshClear H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