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更新,即刻通知!
下載APP
  • English
  • 繁體中文
  • 泰文
  • 漫畫
  • 文章
  • 排行榜
  • 品牌專區
  • 國際合製
  • CCC公告
  • 登入/註冊
  • 防劇透
  • 深色模式
  • English
  • 繁體中文
    熱門標籤
  • # 國慶光雕漫畫
  • # 愛情
  • # BL
  • # 食物擬人
  • # 劇情
登入註冊
首頁
chevron_right
文章
chevron_right
斷層與重生:《歡樂漫畫半月刊》的始與末

斷層與重生:《歡樂漫畫半月刊》的始與末

分享作品

複製連結

Line

Facebook

最有梗的臺灣老漫畫 2020-10-07 黃震南

漫畫家傳承的斷裂

1966年,「漫畫審查制度」正式實施。雖然民間傳說這是蔣中正所授意,但其實應該是當時社會上「大人」的集體氛圍,認為這些通俗讀物應當管制,在這共識之下所推動的。

由於審查制度近乎苛求,條文中規定小狗不能擬人說話、機器人必須靠遙控器指揮而不能自主活動,使得本土漫畫家的創作遭受很大的限制;老牌漫畫家紛紛輟筆,出版社改從日本大量翻印漫畫送審,臺灣正式進入日漫時代。臺灣本土漫畫在70年代整整十年,幾乎繳了白卷。

回顧往事,我們很難理清這究竟是好是壞。這個制度確實扼殺了本土的漫畫創作,也造成臺灣漫畫家師徒傳承上的斷層;但是往好處看,大量的日本作品填補了大眾對漫畫娛樂的需求,於是乎,出生於60年代、成長在70年代、崛起於80年代的臺灣漫畫家們,可以說是大量吸取日漫,甚至夾雜些歐美的奶水長大的。

他們不斷消化、茁壯,終於在80年代集結起來,在沙漠中耕耘出一片美麗的花園。這個成果就是《歡樂漫畫半月刊》。這份雜誌出現的時機,展現的樣貌,幾乎可以說是〈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頒布後經過將近20年,歷史演進的必然。

 

新生代漫畫家異軍突起

在80年代初,先由敖幼祥的《超級狗皮皮》、《烏龍院》打頭陣,在報紙連載吸引了大眾的目光,展露出臺漫復甦的希望。有了先行者成功的示範,更多創作者躍躍欲試;1985年10月2日,《歡樂漫畫半月刊》(以下簡稱《歡樂漫畫》)試刊號終於發行。

《歡樂漫畫》有金主時報出版大力協助,經半年籌備,就像是美國隊長虎吼一聲「復仇者聯盟,集合!」原本散見各報、各比賽的新銳漫畫家都齊聚在這個舞臺了。這份夢幻名單有:蔡志忠、朱德庸、鄭問、阿推、廖文彬……,這些人即將肩負起臺灣漫畫中興的責任,有些人至今依然活躍、甚至被人傳頌。

《歡樂漫畫》推出了三期「試刊號」,連三期都是精美得令人屏息的鄭問水墨封面,獲得了市場支持;終於在1985年12月16日,創刊號出版,定價與試刊號一樣是68元。當時的68元有多大呢?據行政院主計總處提供的換算資訊,當時68元的購買力大約是現在的118元,而且長期訂閱的話還能更便宜。但是這個價錢恐怕無法立即讓大眾打開心防,因為如前文所述,社會對於漫畫的歧視,催生了漫畫審查制度,在這制度下,大量日漫在臺翻印,卻並未妥善進行年齡分級,有兇殺、裸露情節的漫畫一樣能落入兒童手裡,使得大眾對於漫畫的印象更差,一言以蔽之:很黃很暴力。

《歡樂漫畫》就這樣逆勢迎戰。所以〈編輯手記〉一再強調「這是一份讓您拿在手上不會『不好意思』的漫畫書」、「您若是小孩,不必害怕爸爸媽媽『取締』它」,就是努力為漫畫「洗白」,希望扭轉臺灣的漫畫環境。

 鄭問〈最後的決鬥〉在《歡樂漫畫半月刊》試刊1號澎湃登場。(攝影:黃震南)

努力扭轉負面印象

這樣的「洗白運動」成效如何?在三十幾年前,大部分的父母對於「漫畫」是反感的,當然也有一些較為開明的父母,認為與其讓小孩看來源不明、分級不清的外國漫畫,不如讓小孩看由時報出版、臺灣漫畫家執筆的作品。記得我兒童時期,家裡一開始僅有的兩種漫畫就是青文出版社的《機器貓小叮噹》和不成套的《歡樂漫畫》,其他日本漫畫,一概拒入家門——害我都要跑去別人家才能看「很黃很暴力」的《城市獵人》或《七龍珠》。

不過,這份雜誌真的可以讓家長在書店一看就點頭嗎?第二期的封面女郎,一乳透過衣料激突,另一邊則在機械護心甲下隱約露出鮮紅乳首,作為保守民風之下普遍級的雜誌,還是夠具挑戰性了。雖然編輯希冀這是一本能滿足少年、少女、兒童各階層的漫畫雜誌,然而實際內容上並不一定能完全符合,畢竟各族群的口味相差太大,漫畫家想挑戰的禁忌太多。於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埋下了兩年後銷路的危機。

初期的《歡樂漫畫》,學術性的專欄並不少,可能是為了扭轉大眾對漫畫感覺「淺薄、幼稚」的歧視。每期都有介紹國內外漫畫家、文化產業的專文,例如試刊三號劉還月撰寫的〈漫畫家的搖籃──來自復興商工的一群漫畫人〉,便相當值得細細玩味。

引述其中一段文字:「如果你訪問十位漫畫家,問他們向誰學畫漫畫,答案有一半以上都是『自習』而來的。」

這一段話其實印證了前文交代的背景:長久的漫畫審查制度,使得前輩漫畫家輟筆,沒有工作自然也沒有徒弟;所以日漫體系中,可以畫成龐大樹狀圖的漫畫家師徒世系表,在臺灣漫畫界是難以存在的,幾乎所有人都是自習而來,沒有師承。這固然讓臺灣漫畫在80年代風格為之一新,但也造成臺灣漫畫家技法、感情薪傳上的斷層。

這篇文章雖然標題強調了「復興商工」,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受訪的麥人杰、蕭言中、鄭問、阿推、敖幼祥,大部分並不覺得學校對「畫漫畫」能有啟發,因為學校事實上並不積極鼓勵學生創作漫畫。因此,80年代的這批年輕創作者,完全就是從荒地裡崛起的一代。

雖然是這麼說,然而《歡樂漫畫》對於臺灣漫畫史的書寫,仍是有些許使命感的。從第八號開始,推出〈戰場.將軍〉專欄,逐期介紹前輩漫畫家葉宏甲、劉興欽、陳定國,不過也只有寥寥數篇,無以為繼,遠遜於介紹國外漫畫家的篇幅,顯示出當代漫畫家對於前輩的疏離。

 《歡樂漫畫半月刊》創刊1、2、3號。(攝影:黃震南)

 《歡樂漫畫半月刊》的目錄。(攝影:黃震南)

雜誌中期的頹勢

自第十三號起,發行「革新版」,封面由傑利小子設計一系列「街頭龍鳳榜」造型人物逐一登場,內容也添增「聯想時間」(讀者投稿)、「唐三藏敲美國經」(美語漫畫)專欄,以及延續前一號開創的新專欄「未來漫畫家」(讀者投稿)。整體說來,讓內容更走向庶民了。這個趨勢越後期越明顯,漸漸又多出「歡樂命相館」(讀者投稿,老師算命)、「迷宮遊戲」等固定專欄。

等一下喔,請問鄭問精彩驚人的全彩水墨漫畫什麼時候要再刊?與創刊號比起來,已經從原來的145頁縮減成125頁了,居然還穿插越來越多與漫畫不直接相關、甚至素人投稿的作品?這個「革新」就跟吃慣了的餐廳突然更換菜單設計一樣,內行的客人一看就知道不是漲價,就是縮水了……

讀者沒有必要承受雜誌經營的甘苦,他們只想看好看的作品。封面一下印「革新版」、一下強調「新開張」,口號喊出來好聽,但在讀者眼中,與餐廳換新菜單的意圖相差無幾。29、30號合集居然還開了筆友專欄「歡樂握手」,要徵筆友麻煩去訂《愛情青紅燈》可以嗎?這份雜誌,品質每況愈下,是任何人都看得出來的。

這份雜誌還有一個問題:我小時候看,張靜美的少女漫畫我是跳過的;現在我重看,雜誌最後附錄的兒童迷宮遊戲也吸引不了我,原因很簡單,我不是少女,如今也不是兒童。對讀者而言,何必掏錢買沒興趣的篇幅?這表示雜誌越想討好所有族群,往往適得其反。《歡樂漫畫》在第40號登出了一份讀者來函,署名「李道源」的讀者便提出中肯的意見:一、按綜合性質經營這份雜誌,想一次討好少年、少女、兒童,未必能真正吸引讀者購買。二、投稿者作品水準不夠。

 由傑利小子設計的《歡樂漫畫半月刊》封面。(攝影:黃震南)

 後期改版的《歡樂漫畫半月刊》頁數增多,但變小本了,隱隱透露出危機。(攝影:黃震南)

《歡樂漫畫》的最後一搏

編輯部也算從善如流,從41號開始,將《歡樂漫畫》改為月刊,提昇作品質量,並另發行《小歡樂》,區隔出兒童漫畫市場。然而,終究阻擋不了頹勢。加上1987年解嚴之後,漫畫審查制度廢除,大量漫畫能自由翻印出版,更瓜分了《歡樂漫畫》的讀者。

1988年5月10日,第50號的《歡樂漫畫月刊》,終於發表聲明喊停,表示會休刊三個月,該年9月復出。雖是這麼信心喊話,但是據了解,隨著出版社內部的人事變動,人走茶涼,這個復刊的計畫終究胎死腹中。

雖然只經營了短短兩年餘,卻也發行了53期,份量著實不少;並催生了《莊子說》、《九命人》、《大西遊》、《花心赤狐》、《刺客列傳》……這些臺灣漫畫新浪潮的經典作品。作為臺灣漫畫再出發的起點,《歡樂漫畫》依然可歌可泣,大功一件。

《歡樂漫畫》像是一套雜誌經營教科書。漫畫雜誌所做對與做錯的事,它全都備齊。但不論成敗如何,我永遠懷念那群人,從戒嚴跨至解嚴,逆風而行,開疆闢土的幹勁。

 《歡樂漫畫半月刊》最後一期的停刊聲明。(攝影:黃震南)

 

作者/黃震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文系碩士,藏書人、說書人、拿著藏書說書之人。與黃哲永合編教材《讀冊識臺灣》、與吳福助教授合編《臺灣傳統漢語文學書目新編》,著有論文《取書包上學校:臺灣傳統啟蒙教材》、散文《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散文《藏書之家:我與我爸,有時還有我媽》等。經營臉書粉絲專頁「活水來冊房」。

最有梗的臺灣老漫畫 專題

用一生畫漫畫,用漫畫畫一生:談劉興欽的漫畫

臺灣漫畫風格進化史博物館:中華卡通兒童漫畫故事專輯

✔ 斷層與重生:《歡樂漫畫半月刊》的始與末

解嚴後的腦筋,終於自由自在的急轉彎

作者 / 黃震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文系碩士,藏書人、說書人、拿著藏書說書之人。與黃哲永合編教材《讀冊識臺灣》、與吳福助教授合編《臺灣傳統漢語文學書目新編》,著有論文《取書包上學校:臺灣傳統啟蒙教材》、散文《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散文《藏書之家:我與我爸,有時還有我媽》等。經營臉書粉絲專頁「活水來冊房」。
上一篇文章
上一篇文章
臺灣漫畫風格進化史博物館:中華卡通兒童漫畫故事專輯
下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解嚴後的腦筋,終於自由自在的急轉彎

相關文章

最有梗的臺灣老漫畫

用一生畫漫畫,用漫畫畫一生:談劉興欽的漫畫

最有梗的臺灣老漫畫

臺灣漫畫風格進化史博物館:中華卡通兒童漫畫故事專輯

最有梗的臺灣老漫畫

解嚴後的腦筋,終於自由自在的急轉彎

留言評論

標示為劇透

0 / 250

發表
最新熱門

尚無任何評論。

CCC追漫台

Creative Comic Collection 追漫台

版權所有・禁止複製轉載

下載CCC App 300部以上台灣原創作品即時看,喜愛作品加收藏,通知不漏追!

關於我們
  • 認識CCC
  • 新手上路
  • 商務合作
  • CCC公告
CCC會員
  • 加入會員
  • 會員專區
  • 客服中心
  • 服務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社群影音
  • Facebook
  • Instagram
  • Plurk
  • Youtube
  • Spotify
漫畫
  • 漫畫列表
  • 品牌專區
  • 國際合製
  • 排行榜
文章
  • 專題
  • 專欄
  • 特別報導
  • 活動快訊

Creative Comic Collection 追漫台

版權所有・禁止複製轉載

vConsole
LogSystemNetworkElementStorage
AllLogInfoWarnErrorAllLogInfoWarnErrorCookiesLocalStorageSessionStorage
  • No Prompted
    Name
    Method
    Status
    Time
    Empty
    Key
    Value
    Empty
    ClearTopBottomClearTopBottomClearExpandCollapseAddRefreshClear H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