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時期臺灣的植物職人漫畫《採集人的野帳》第三季落幕,這段時間的植物園,不僅經歷了季節更替,更迎來歷史上也記下熱鬧一筆的始政30年展覽會。不僅霧草的思鄉,以及松尾隱藏的病況浮上台面,涼山心中對於妹妹逝去的創傷、以及與父親的心結,也在這一季顯露端倪。
本季生機充盈的畫格中,又蘊藏了哪些關於植物、歷史的小知識呢?讓我們透過「漫話幕後」一探究竟!
跨越時空的收藏:標本章與玻璃底片
編輯部/撰稿
執行著例行工作的霧草整理、找出放錯分類的標本,是否讓人聯想到圖書館員的工作呢?然而,腊葉館不僅是一座保存植物標本的圖書館,採集、鑑定到製作標本的過程,雖然經歷變化,卻也保留至今,並留下具體的痕跡。
日治時期至戰後的標本章。洪宗佑攝,台北植物園提供
標本章
這季的雙人彩頁中,涼山和松尾身邊的印章圖案並不是憑空設計,而是來自日治時期實際使用的標本章。在沒有電腦,連打字機也未普及的年代,貼在植物標本上的標籤多採固定版型,印有館名、學名、採集日期、採集地點、採集者等欄位,由研究人員及助手蓋印或手寫填入,除了用於制式標籤資訊,也能快速標註每份標本的特殊訊息。
[Type specimen、原標本、取扱注意]
學者發表新種植物時,須附有引證的植物標本,「模式標本」即是指植物學家用來為某種植物命名的標本依據。日治時期的模式標本,以直排的「原標本」紅色印章標記,搭配日文的「取扱注意」(小心輕放)章,來提醒此份標本的珍貴,後期模式標本也加蓋橫式的「type specimen」並沿用至今。
[輸入品、稀品]
植物園收藏的日治時期標本章中,有15顆橢圓木刻印章,除了「不良」、「稀品」、「輸入品」、「原版」等表達標本品質的印章,也有「要訂正」、「未記載」、「訂正濟」(已訂正)等各種處理狀態,戰後與其他標本館交換的標本,也會蓋上標本館名、交換等字樣避免重複交換。
[塗毒、克腐寧]
日治時期為了防止標本遭蟲咬,常以樟腦、二硫化碳等藥物與標本一起放在薰蒸箱內除蟲,或噴灑昇汞水(氯化汞),戰後則使用克腐寧等化學藥劑,也會蓋章提醒。2000年後林試所改以冷凍設備凍除蟲卵,不再使用塗毒方式防蟲。也因此霧草用拿過標本的手吃羊羹時,松尾才會趕快阻止她呢!
此外,本集登場的玻璃底片,也是林試所藏品,最早可追溯到1917年,內容多為山林風光、各地苗圃風景,也有一些台北植物園內建築及官員合照,是漫畫重要的參考。
當時用來拍照的玻璃底片。右圖為早田文藏和金平亮三於腊葉館前的合照。林業試驗所植物標本館典藏
飄洋過海的外來景觀植物:大葉桃花心木
編輯部/撰稿
漫畫中描繪大葉桃花心木種子飄落的畫面。《採集人的野帳》第13話(下)
長著夢幻的翅膀,盤旋飄落的種子,讓霧草想起山上的阿婆,也在松尾的勸說下解開心結。這美麗的植物——大葉桃花心木,不只種子長著木質化長翅,像離開山村的霧草一樣,在飄落時遠離母株,獲得更多生長機會,也曾經飄洋過海,從遙遠的中南美洲輾轉來到臺灣。
大葉桃花心木樹高可達20公尺以上,因木材呈桃花色澤得名。除了是優良家具用材,也是造林與行道樹的高級樹種。果實是褐色的卵形蒴果,位於樹頂,每年九月結果,到了隔年二至四月之間會短暫落葉,果實則在此時成熟,從基部縱向分為5瓣裂開,彷彿有翅的種子從樹頂盤旋飄下,隨風飛遠,避免幼苗生長在母株附近,被遮擋陽光而發育不良。
大葉桃花心木。董景生攝。台北植物園提供
大葉桃花心木在1901年,由植物學家田代安定引入少量植株在恆春的熱帶殖育場種植,1919年、1937年分別再度引入,1937年的記載中,引入者為佐佐木舜一。桃花心木屬的植物全世界共有5種,臺灣引入的另一種為桃花心木,又稱小葉桃花心木,種子同樣具有長翅,樹葉的尺寸較小、生長速度較慢,在臺灣較少見。
除了大葉桃花心木,日治時期總督府也透過駐外辦事處,從印度、新加坡等地購入許多外來熱帶植物,做為行道景觀的樹木,勾勒殖民政府對熱帶南國的想像、將臺灣發展成南進基地的象徵。如現在耳熟能詳的椰子樹、羊蹄甲、夾竹桃、白千層、小葉欖仁,都在不同時間引進,漸漸融入臺灣環境,成為日常風景之一。
熱鬧慶典:始政30年展覽會
編輯部/撰稿
參考史料繪製的展覽會畫面(非連貫頁面)。《採集人的野帳》第14話(上)
日本統治臺灣期間,為展示殖民成果、促進南進政策,舉辦多次大型官方展覽會,不只展出臺灣物種、商業貿易品,也宣傳教育、通訊、交通與衛生等方面的進步成果。雖有歌功頌德、安撫民心的目的,對當時的民眾來說,卻也是熱鬧盛大的活動。其中,來到植物園一段時間的涼山和霧草,參與的大型展覽會,正是1925年的始政三十年紀念展覽會。
始政三十年展覽會在大正14年,也就是1925年6月17日開始,為期12天,夜間亦開放參觀。展覽由四個展場組成,第一會場設於台北新公園內博物館(今國立臺灣博物館),展示主題與教育及衛生相關;第二會場設於台北植物園內,由商品陳列館(今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四棟新建的展覽館組成;第三會場設於總督府舊廳舍(今中山堂附近),展示物以電信、郵政、鐵路等交通事務為主;第四會場設於專賣局(今公賣局),展出各項專賣事業。
植物園內的第二會場以商品陳列館為主,除了米、砂糖、茶葉等物產,也展出植物標本、蓪草、橡膠樹等經濟作物與研究成果。新建的四棟展覽館分別是林產館、地方館、即賣館、演武館,各自展出相關物產,演武館則充當工業加工現場展演的場地。
第二會場也有大量民間商家入駐開設直營商店,台北的點心屋一六軒展售之餘,也示範牛奶糖的製作過程;大稻埕的臺灣料理店江山樓設置50坪的臺灣料理展示場,提供平價菜色,宣傳臺灣料理;現場也有製茶過程、竹籠、東光肥皂製作示範、原住民歌舞及現做現賣的粟餅、柴油發動機的實地展演等。參展業者也帶來不少民生用品打折促銷,以食用蛙聞名的原田諾次則在泉水裡放進數十隻叫聲響亮的美國食用蛙,展覽期間參觀人數超過60萬人。
涼山和霧草在人群中參加喊聲的,是商品陳列館內的人氣活動「角砂糖總督府」,總督府特產課推出用方糖堆成的總督府廳舍模型,讓往來人潮隔著玻璃目測由幾塊方糖組成,猜得最接近的民眾可以將這座方糖總督府帶回家,最終揭曉結果共花費六千五百二十二顆方糖。與漫畫不同的是,實際活動以記名投票進行,展覽會結束後才公布得獎者,最終有近855人參與。漫畫裡出現的煙火和夜間尋寶活動也是展覽會的實際節目,不過是在其他會場進行,無論是日奈子鼓足動力幫松尾闖關獲得的尋寶獎品、還是福源和龍膽小姐一起欣賞的煙火,都是《採集人的野帳》世界裡美麗的改編!
總督府特產課推出的「方糖總督府」是展覽會中的人氣活動。臺灣日日新報
不過,展覽會結束當天,從龍山寺出發的萬華媽祖繞境行列,卻是歷史上千真萬確的巧合。原訂6月23日舉行的遊行適逢暴雨,決定延到6月28日,這天不僅是送聖母回鑾的日子,也剛好是始政30年展覽會最後一日,徹底展現臺灣民俗信仰、熱鬧盛大的藝閣遊行整裝出發,像是與日本政府的官方展會互別苗頭,也意外成了展覽會落幕當日華麗的壓軸。
日本帝國脈絡下展出的植物:臺灣奴草
蔡思薇/撰稿
始政三十年紀念展覽會上,臺北植物園也趁機展示民眾難以親臨的各類植被照片、臺灣珍奇植物、重要樹木、重要民間藥草各類標本,還有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展示盆栽內的食蟲植物與臺灣奴草。
在這一集中,日奈子帶著文乃來到林業部的事務所,見到展示中的臺灣奴草與其他食蟲植物。食蟲植物能展現捕捉蟲體的瞬間動態,實體展示的確能引起大眾注目。但奴草與食蟲植物大相徑庭:長得不甚好看,沒有鮮豔顏色,也無美麗花朵,為什麼會被展出呢?
臺灣奴草的解剖照片。林建融攝。台北植物園提供
奴草是很特殊的寄生植物,大多生長於殼斗科植物周邊,沒有葉子,不行光合作用,只有開花時才會冒出地面。不僅如此,長相與特徵都非常特殊的奴草,在當時被認為是日本的特有屬。然而奴草屬的植物,除了日本本土外,在臺灣也發現了兩個物種,分別是「菱形奴草」與本集漫畫展出的「臺灣奴草」。所以此時的展示,不僅植物本身外型特殊,也非常符合帝國統治的脈絡。另外,臺灣奴草發現的經歷也與漫畫中佐佐木先生的原型「佐佐木舜一」相關。1911年的元旦,他正與川上瀧彌等人在浸水營勘查,意外發現了這個長相「不可思議的怪物」。不可置信的他,從未想過可以在臺灣發現這種「聽說」過的植物,仔細端詳半天,才趕緊追上並告訴前方的川上這個好消息,令川上喜不勝收,全隊甚至在當天夜宿的山中,喝酒慶祝發現了這種植物呢。
巴西橡膠樹所映照出的全球化世界
蔡思薇/撰稿
19世紀中後,隨著汽車工業的興起,天然橡膠所製造的輪胎及各種零件需求大增,使得橡膠成為一門新興且賺大錢的生意。橡膠的成分主要來自植物的乳白色汁液,經過化學反應後穩定成形,成為具有彈性的柔軟物質。直到今日雖然合成橡膠已問世多年,但天然橡膠仍有不可取代的地位。20世紀初,英、荷等殖民國,將原產巴西的橡膠樹移植東南亞成功後,成為亞洲新興的外銷產業,令日本非常羨慕。在這個背景下,日本躍躍欲試,開始在臺灣嘗試種植可能可以生產橡膠的各種樹種。美洲橡膠樹、印度橡膠樹、巴西橡膠樹等,都在這樣的契機下引進,並在全臺試種,尤其又以嘉義苗圃為重要的試驗地點。
巴西橡膠樹樹身取膠痕跡(左)、巴西橡膠樹種子(右)。董景生攝。台北植物園提供
不過,臺灣各式外來橡膠樹試驗,一直未見起色。日本的橡膠仍大量依賴進口,臺灣橡膠一直是少量試驗階段,發財夢漸漸蒙上一層灰。漫畫中,龍膽小姐的父親雖然並非實際人物,但設定的背景是真實的。想像20世紀初曾經在嘉義苗圃工作,且將女兒取名為美麗花朵「龍膽」,雖然因為橡膠夢殞落,走上歪斜的人生,但想必是一位對植物投注無比熱愛之人。
現在的嘉義樹木園仍然有一些巴西橡膠樹,端看樹皮,會發現過去採膠的痕跡。結果時,其蒴果會在空中爆裂,發出「波波波」的聲響,美麗花紋的種子應聲從天而降,許多人將它做成工藝品。下次有機會再遇到巴西橡膠樹時,不僅欣賞它斑斕的種子,更是見證外來植物因全球化落腳臺灣的交會時分。
畫家/英張
自由創作者,熱愛手繪風格及日常奇幻題材,正努力茁壯說故事的能力。
著有漫畫版《天黑請閉眼》、《森山朗讀會》、《採集人的野帳 第一集》。
2018年以《天黑請閉眼》獲當年度金漫獎最佳新人獎。
撰稿、監修/蔡思薇
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博士論文研究日治時期臺灣自然史,現為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著有相關論文〈植物知識、保存與流轉:兼論金平亮三與威理森的臺灣記憶〉等,
譯有日治時期博物學者出訪南洋日記《椰子的葉蔭》,合著有《風景的想像力:板橋林本源園邸的園林》。
此留言已被刪除
0 / 250
很讚的深入介紹,覺得用心
0 /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