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皇帝晚年,臺灣知府王珍橫徵暴歛、收取重稅,百姓苦不堪言,爆發了鴨母王朱一貴事件。朝廷出兵平亂後,決定派出滿、漢兩名巡臺御史,定期前往臺灣監察官員、訪視民情,以瞭解第一手的在地情況,因此挑選黃叔璥和吳達禮兩人成為首任御史,於1722年抵達臺灣巡視。
黃叔璥先前曾在雲南、湖廣等地任職,不時接觸地方上的白族、傣族、苗族、瑤族等原住民,來臺之後,他特別前往南北原住民部落,親自訪問各地風俗,撰寫了〈番俗六考〉,記敘原住民的服飾、習性、農耕、捕獵、祭典等文化。
同時也頗為關心原住民的處境,發現漢人通事利用職權欺壓他們,便下令地方官員具體改善。黃叔璥整理前人記述的臺灣事物,以及自己的實地觀察,編纂成《臺海使槎錄》,為早期臺灣留下許多文字資料。
烏魚:〈赤嵌筆談〉提到烏魚是臺灣重要的經濟物產,烏魚會在冬至前後出現,南部的鹿港、臺南安平、瑯嶠等地都有魚蹤。廈門、澎湖漁民會來臺以漁網捕撈,希望能在冬至之前盡量撈到肥美的「正頭烏」,冬至之後就只能撈到瘦弱的「倒頭烏」。
芒果:過去芒果被稱為檨,黃叔璥敘述當時臺灣南部地區有三種檨,農曆五月果實成熟、甘美多汁。其中氣味濃香的香檨個頭較小、產量也少,民眾多食用木檨和肉檨;也會將芒果晒乾,加糖攪拌蒸煮,製作成可以存放很久的蜜餞,或是將芒果入菜食用。
番社采風圖記載的臺灣物產,繪出了西瓜、番蒜(芒果)、楊桃、茄子、荔枝等等。國立臺灣圖書館典藏。
延伸閱讀
臺海使槎錄 - 維基文庫
清代第一位巡台御史-黃叔璥的《臺海使槎錄》 |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林淑慧,黃叔璥及其《臺海使槎錄》研究
畫家/小峱峱
本文原刊載於2019年12月25日出版之《CCC創作集21號:學習不難,漫畫搞定!》。
There are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