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漫畫節的發展可說是特別早且獨樹一格。最早可追溯到1960年代,1961年位在比利時弗拉芒語區的克諾克海斯特市,就於每年夏天開始舉辦以單幅諷刺漫畫為主題的國際漫畫節(Internationaal Cartoonfestival Knokke-Heist)(註1)直到今日,歷時悠久;另外,義大利盧卡漫畫電玩展(Lucca Comics & Games)也於1965年開始籌辦,近二十年發展成美式博覽會模式,以進場人次來說,為全世界僅次日本Comiket後第二大的漫畫活動;接著還有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Festival International de la Bande dessinée),前身可上溯至1969年在當地舉辦的漫畫週活動,並逐漸發展成為期四天的節慶,以展覽、見面簽售會、座談的形式舉辦,近年更屢次為國際帶來漫畫大事件(註2)。
在這些重要的節慶背後,似乎每個世代都有著漫畫讀者以「漫畫迷」(bédéphile)的姿態,推動著漫畫媒介的發展。根據法國歷史學者 Julie Demange 對漫畫迷的描述, 這些人「不只是買漫畫書、雜誌、甚至是周邊商品的消費者;他們還透過論述與實作,參與詮釋及評價漫畫作品的活動。」也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義大利盧卡漫畫電玩展最初的原型,是以「漫畫國際沙龍」(Salone Internazionale dei Comics)為名,在義大利西北方的博爾迪蓋拉市舉辦,由大學教授及學者Romano Calisi、Umberto Eco 和 Claudio Bertieri 發起,安排相關見面會以促進漫畫研究的發展,帶有濃厚的學術討論氣息。
而這種研討見面會的性質,也為安古蘭漫畫節效仿。在1974年,曾參與創辦盧卡漫畫節的 Claude Moliterni(註3),將籌辦經驗分享給安古蘭的Francis Groux,並集合有官方資源的漫畫迷 Jean Mardikian,三人建立了安古蘭漫畫節,首屆便邀請在1970年代知名的義大利漫畫家Hugo Pratt為他們繪製海報,並找來了Peyo、Moebius、André Franquin、Claire Bretécher 等人氣作者現身,第一屆就迎接了一萬人次參觀,往後也以協會的模式組織漫畫節,舉辦頒獎、展覽、討論會、辯論與無數的簽售會,這些都成了今日該漫畫節的固定形式(註4)。
安古蘭國際漫畫節2012年海報,由Art Spiegelman繪製,呈現漫畫節的多元性。© Art Spiegelman
以上前兩大歐洲漫畫展雖然在今日看來極為成功,但也並非沒有遭遇困難,尤其是盧卡漫畫國際沙龍,在1980年代因財政困難改成兩年舉辦一次,在數次轉型之後,逐步發展成今日的「漫畫電玩展」,並吸引龐大的參觀人次;另一方面,法國安古蘭漫畫節在1970年代末也遭遇財政窘境,但幸好官方政策仍持續支持,因而能持續下去,爾後,雖經營模式多有被詬病之處(如過度以法語作者為中心、獎項多男性候選人等),但也逐步調整成今日多元的模樣。
然而,歐洲的漫畫節文化也並非僅由這兩個主要活動支撐,自1980年代起,法國的其他城市便不斷有新的漫畫節出現,像是在土魯斯(註5)、聖馬洛、里昂、科洛米耶等城市,總計也有為數三十個相關活動。其他歐洲國家在這三十年間也相繼推出不同的漫畫節,瑞士的琉森與洛桑漫畫節、芬蘭的赫爾辛基漫畫節、德國的愛爾朗根漫畫節、比利時布魯塞爾漫畫節、英國的東倫敦漫畫藝術節等等,在在顯示了漫畫發展在歐洲有越來越隆盛的情景。
Formula bula 漫畫節2019年第七屆海報,以分格設計傳達漫畫的意象。右為2020年海報,皆由漫畫節自2011年合作的Cizo設計。© Cizo
而這些漫畫節除了希望能為城市帶來觀光效益外,為了做出市場區隔也各自發展出不同的特色。像是在土魯斯附近的小城科洛米耶,便以小型獨立出版社為主題,每年選出幾個重點出版社籌辦社內作品展覽,並集合其他漫畫出版社擺攤販售,佐以座談、親子互動活動,以彰顯非商業型態的漫畫表現價值。而在巴黎的漫畫活動更是多樣,其中 Fomula Bula 漫畫節以自由創新聞名,活動時常混合藝術、哲學、科學,並邀請重點出版社舉辦「遊河簽名會」(Dédicroisière),讓讀者在船上與作者交流;而在義大利波隆納,每年11月份也有 BilBOlbul 國際漫畫節,以擴增新讀者、推廣漫畫為軸心,在漫畫節期間舉辦針對青少年的工作坊、展覽等,目的與其他節慶不太一樣。
這些活動不只提升了漫畫在文化領域的地位,也給予創作者、編輯、一般讀者或漫畫迷一個直接對等交流的管道。這個交流除了是面對面的談天、讀者向作者要求簽繪的機會,它也可以是一個將想法曝光給更多讀者、同好的時機,不少漫畫迷趁著這個時候,以「Fanzine」的形式交換自己對特定類型作品的想法,或是擺攤販售自己的漫畫創意,願能遇見伯樂;而這個形式奠基在喜愛特定事物的心情上,是以作為「粉絲」(fanatic)的姿態而發行的「雜誌」(magazine),與日文的「同人誌」有類似的定義與脈絡(註6)。
《Giff-Wiff》為法國第一個以科幻漫畫為主題的季刊Fanzine,創立於1962年,此為第一期書影。圖片來自collection bibliothèque de la Cité。
事實上,「Fanzine」的發展也跟漫畫迷的熟成同步展開,自1960年代開始便有「圖像表現文學研究中心」(Centre d'études des littératures d'expression graphique),發行了第一個以科幻漫畫為主題的評論型「Fanzine」《Giff-Wiff》;1970年代後隨著漫畫節的蓬勃,「Fanzine」也就有更多的露面場合,多半以評論為主要的發表形式,也於此培養了一批具有漫畫分析能力的讀者(註7)。而我們現在看到以創作為主的「Fanzine」,則是在1990年代前後由一些小型的獨立出版人發起,因讀者可在網路上直接發表評論與訪談,評論型小誌數量便降低,反而是實驗性漫畫的創作欲求豐富了「Fanzine」的樣式,在站穩了發行量後逐步進入正式的出版市場,成為另一個指標(如 L’Association 出版社、Le Dernier Cri 出版社等)。
也就是說,漫畫環境並非僅是由上至下的單向演變,而是一個多元互動演進的過程。漫畫節除了對應到漫畫迷與創作者互動的期待,在無形之中也消除了讀者與作者的身分界線,讀者因「Fanzine」的實踐也成為了作者,也逐漸被商業出版社吸收(或自行設立出版社),擴大能見度。而體認到「Fanzine」字詞意義上的侷限,也延伸出其他表述如「Graphzine」(圖像誌)、「Zine」(小誌)等概念,並創立專門接受此種形式的節慶。即使這類型的節慶並非專注在漫畫媒介上,但仍有不少漫畫創作在攤位上嶄露頭角,像是在比利時安特衛普市舉辦的Grafixx圖像藝術節,邀請各方圖像創作者參展、特別陳設獨立漫畫販售區,令讀者見到多樣化的歐漫表現。
2019年安特衛普Graphixx漫畫節展覽,展出Botanike Komics的創作素材。照片由筆者提供。
歐洲的讀者透過各種漫畫節與「Fanzine」的發展,為漫畫文化創造了平等交流的場域,也不斷重新定義漫畫表現的邊界,使得人人都可以在此親近漫畫、創造漫畫、聊聊漫畫、購買漫畫,而更重要的是,這些讀者、作者的熱情交流,也成為了漫畫生生不息的核心,豐富了漫畫創作的風景,讓圖像趣味一代代地持續流傳下去。
註解
註1:因為歐洲諷刺漫畫(caricature)與連環漫畫(bande dessinée)發展雖有交集,但較常被視為兩種不同的表現類型,不過因為亞洲語境對兩者皆稱「漫畫」,本文也將該節慶列入漫畫節發展中,但是否與連環漫畫中的迷群文化有關連,仍有討論的空間。
註2:比如自1990年代起,邀請了美國地下漫畫作者 Robert Crumb、美國漫畫家 Art Spiegelman、大友克洋等諸多國際漫畫大家,2019年也為松本大洋、Frank Miller製造有趣的會面,2020年也有Charles Burns 與柘植義春同場看展,這些軼聞無論是對讀者或是漫畫家本人,都是彌足珍貴的相遇。
註3:值得一提的是,Claude Moliterni 其實是早期漫畫研究團體「圖畫文學研習公社」(Société civile d'étude et de recherche des littératures dessinées (Socerlid))的一員,本身也有編輯、漫畫編劇的身分,而該團體是為了與法國第一個漫畫研究組織「圖像表現文學研究中心」(Centre d'études des littératures d'expression graphique)競爭而設立。
註4:早在1969年,Francis Groux 在安古蘭就舉辦為期一週的漫畫活動,1972年更籌備展覽「10 millions d’image」(千萬圖像),邀請漫畫迷共襄盛舉。這些零星的活動雖不以漫畫節為名,但已可看見漫畫迷的活躍程度,逐漸孕生漫畫節的基礎。
註5:土魯斯的漫畫節事實上比安古蘭還早設立「漫畫國際沙龍」(1973年),原本有機會與安古蘭競爭,但後續發展機緣不佳,地位則為安古蘭所取代。
註6:從日本傳來的同人誌一詞,原意也是指一群同好為自己的興趣而發行的刊物,從明治時代開始發起於文學領域,在漫畫興盛後也逐漸發展成同好的二次創作或原創刊物。
註7:像是以《Système de la bande dessinée》(漫畫體系)聞名的 Thierry Groensteen,以及撰寫《Principes des littératures dessinées》(圖畫文學的原則)的 Harry Morgan,都是從出版評論型Fanzine練就批判的能力。
參考資料
● Internationaal Cartoonfestival Knokke-Heist - Home
● festival
● Angoulême : le festival de la bande dessinée | Histoire et analyse d'images et oeuvres
● Festival International de la Bande Dessinée d'Angoulême
● Formula Bula 8-Festival de Bande dessinée & plus si affinités-Paris 2020
● BBB20
● fanzine
● Watch Undergronde Online | Vimeo On Demand on Vimeo(歐洲Fanzine文化紀錄片)
● Grafixx
作者/吳平稑
於安古蘭苦修漫畫閱讀與創作,並遠到布魯塞爾學漫畫出版,還曾在法國另類日漫社黑蜥蜴打轉;總之,腦袋被漫畫卡住數十年,還會一直被卡,目前繭居歐洲心放亞洲。
漫漫經營IG:cases.clubd,歡迎來交流。
尚無任何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