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木流 入選 府展 第六回
漫畫/ 林嘎嘎
好不容易入選一年一度的官辦美展,年輕畫家似乎要揚眉吐氣了,未料時局巨變,夢竟成空,畫家謝木流就是此悲劇時代的藝術過客之一。他以作品〈南園〉(圖1)入選1943年的第六屆府展,「名噪一時,可惜戰爭爆發,府展停辦,畫家夢碎」(註1)。謝木流曾跟隨彰化北斗知名畫家余德煌(註2)學習膠彩畫,戰後放棄繪畫,改走生活竹藝創作,繪畫作品僅留存此〈南園〉黑白圖錄。
圖1 謝木流 〈南園〉 1943 第六回府展 圖版由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
〈南園〉是當年美展極為普遍的工筆寫生花鳥型式,描繪的玉米、莿桐、麻雀,也符合美展之風,展現台灣風土的地域性特色。初看此作品,畫面構圖令人覺得唐突,左側的三株玉米佔據大半畫面,植株和玉米果實卻均未完整入畫。筆者不免懷疑,該件作品送件裝裱前是否經過裁切?然而細細品讀,畫中飽滿將熟的玉米先吸引了觀者目光,再由彎垂的葉片逐漸導引視線,轉入右邊後方的刺桐花與枝頭麻雀。空間從閉塞轉為開朗,視覺焦點自然落於成對的麻雀身上。謝木流採用了大膽的構圖,視覺由近而遠、由大轉小,頗能展現鄉間的自然與野趣。
玉米在17世紀之前即引進台灣,是常見的雜糧作物;莿桐則是台灣原生種植物,曾遍生台灣各地,很多古地名即以刺桐為名。清朝監察御史六十七於1744至1747年巡臺,任職期間曾命畫工繪製〈番社采風圖〉,玉米(圖2-番麥)、刺桐花(圖3)均出現於圖錄之中(註3)。細究〈南園〉圖中之莿桐花葉型態,與原生刺桐花有些差異,判斷應為珊瑚刺桐(圖4),「珊瑚刺桐原產熱帶美洲,於1910年藤根吉春氏由新加坡引入台灣」(註4),30年樹齡已可成林。
圖2 番社采風圖 番麥等作物 翻攝自《采風圖合卷》
圖3 番社采風圖 刺桐花 翻攝自《采風圖合卷》
圖4 珊瑚刺桐 引自https://reurl.cc/GbxjdD
謝木流跟隨余德煌學畫,余德煌則曾從彰化遠赴台北呂鐵州畫室學習。呂鐵州是臺展常勝軍,有「臺展泰斗」、「臺展東洋畫壇麒麟兒」之稱(註5),他有兩件作品也出現珊瑚刺桐,分別是1935年的〈鳥語〉(圖5)、1939年獲得第二回府展推選的〈南庭〉(圖6)。謝木流的〈南園〉明顯承襲呂師重彩工筆寫生之脈絡,仔細將〈南園〉右半畫面與〈鳥語〉比對(圖7),除了鳥類的數量與姿態不同外,刺桐花、葉型態與布局幾無二致,顯然是臨摹自呂師之作,我們也可據此推想〈南園〉的設色韻味。呂鐵州不幸於1942年因心臟麻痺猝逝,謝木流的〈南園〉完成於1943年末代府展,也算是向前輩致敬之作吧!
圖5 呂鐵州 〈鳥語〉 1935 膠彩絹本 131.4×49cm 國立台灣美術館藏 翻攝自《靈動.淬鍊.呂鐵州》
圖6 呂鐵州 〈南庭〉1939 第二回府展推選 圖版由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
圖7 左:謝木流〈南園〉局部、右:呂鐵州〈鳥語〉
謝木流於斗六經營家具行(註6),放棄繪畫後改兼作竹藝,他擅長利用竹管的自然形狀雕刻成竹藝容器,作品以自然古樸取勝。宜蘭傳藝中心辦理「2010亞太傳統藝術節特展」,曾展出其竹藝作品6件。〈壽字型竹製燭臺〉(圖8)可見古樸雅致之氣;〈竹筆盒〉(圖9)可妥善內裝六枝書畫用竹筆,攜帶方便實用,是依機能主義設計之巧作。其竹藝作品也因此獲得名畫家藍蔭鼎的欣賞,成為其最愛使用的文房器具。
圖8 謝木流 〈壽字型竹製燭臺〉 年代不詳
翻攝自《2010亞太傳統藝術節特展 生活.美感.傳統》
圖9 謝木流 〈竹筆盒〉 年代不詳
翻攝自《2010亞太傳統藝術節特展 生活.美感.傳統》
註釋
- 《2010亞太傳統藝術節特展 生活.美感.傳統》(宜蘭縣: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籌備處,2010),頁132。
- 有關余德煌的介紹,可參見李維漢,〈【名單之後】從廈門到上野,從臺北到北斗,仕紳畫家余德煌的北斗紀事〉,https://reurl.cc/O0e8X3。
- 《采風圖合卷》(臺北縣: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2007)。
- 張育森、陳韶妤,〈台大校園夏季開花植物欣賞與導覽〉,《臺大校友雙月刊》。 來源: http://www.alum.ntu.edu.tw/wordpress/?p=1725。
- 賴明珠,《靈動.淬鍊.呂鐵州》(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2013),頁91。
- 參見「台灣美術展覽會(1927-1943)作品資料庫」,網址https://ndweb.iis.sinica.edu.tw/twart/System/database_TE/03te_artists/te/te_artists_te03.htm。
作者/王德合
台南應用科大美術系兼任講師,嘉義市美術協會理事長,藝術創作者
本文由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原刊載於「名單之後:臺府展史料庫」。
名單之後 專題
尚無任何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