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內軍平 入選 臺展第1-10回
圖/鄭辰穎
春陽高掛,海風颯颯。
穿著輕便裝束,提著簡單行李的竹內軍平,緩步走下停泊岸邊的輪船,踏上臺灣的土地,深深吸一口氣。來自新潟縣山區村莊的他,感受著和家鄉故里截然不同的氣息。他已獲得小學教師資格,為了生活進而投入日籍教師來臺甄選考試,取得來臺資格後,即將進入臺北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師範部再次進修。這年,1921年,他22歲。
「先生,請問這道題目應該怎麼解答呢?」一個認真的孩子,捧著書本從教室追出來,恭敬的請教。
「這個啊,就是這樣……。」竹內看了一眼題目,拍了拍手上的粉筆灰塵,在學生的書本上比劃解釋著。
回到辦公室,竹內放下教科書本,背起油畫箱,準備從文武町(註1)前往表町(註2)的臺北大樓,參加素壺社洋畫研究所的聚會。該會以臺北第一中學校教諭鹽月桃甫為中心,指導會員素描及油畫技巧,亦不定期舉辦習作展覽會,讓大家有對外展示成果的機會,也跟各界交流切磋。
「竹內,你下個月要展出的作品準備好了嗎?」(註3)同為會員的鶴峰良一,停下揮灑著炭筆的動作,問道。
「經過去年兩次的習作展和展覽會,我覺得這次更有把握了,想把認真練習過後的作品,展示給大家看。」竹內看著眼前的油彩畫布,很滿意的點頭微笑。可惜的是,1926年素壺會對外召開第2回展覽會後便不見活動訊息。
即便如此,會員們仍各自持續著繪畫的興趣,1927年臺灣美術展覽會成立,首屆獲選的作品中,素壺會員竹內軍平和長崎清子就名列其中。(註4)隨後,1929年間,竹內軍平與鶴峰良一轉而參與古川義光、野田正明等人籌組的二九年社,持續在繪畫上精進,並積極參與二九年社舉辦的展覽會。(註5)
1931年,鹽月桃甫於京町二丁目小塚美術社2樓,再次成立師門性質的京町畫塾(圖1),竹內再度投入鹽月門下。該畫塾從成立之初,便有許多會員在臺展中獲選,1935年第9屆臺展更有十餘名會員入選,入選人數屢創新高,故有「臺灣第一流美術研究所」的美譽。(註6)
圖1. 鹽月桃甫(紅點者)與京町畫塾學生合影。圖片來源:白適銘編著。《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1:日治時期美術團體(1895~1945)》,頁168。
1936年,第10回臺展統整了歷年來獲選的藝術家,共有10位藝術家連續10年入選,竹內軍平便是西洋畫列名者之一,與陳澄波、李石樵、李梅樹、木村義子齊名,獲得臺灣總督府表彰。(註7)1937年,他因家事之故,離臺返鄉。
攤開竹內入選臺展的10件作品,靜物畫7件,其餘3件為風景畫,且集中在前期之作。(註8)在靜物畫中,主題所佔畫面的比例、擺放物件的檯面大小,以及畫家描繪的視角,皆會給予觀者不同的感受。〈雞頭〉(圖2)中僅以最底部的區塊表示檯面,著重放大雞冠花的比例,呈現靜態綻放的美麗,而〈金魚〉(圖3)中的檯面佔據幾近一半畫面,看似搖曳的金魚尾巴、水缸中的水波以及桌邊軟質桌巾的皺褶,都讓靜止的畫面增添許多生動與活潑。相異其趣的畫作,也正凸顯出竹內對各式主題的嘗試與技巧的掌握。
圖2. 竹內軍平,〈雞頭〉(雞冠花),1936年。圖片來源:財團法人學租財團,《第十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臺北:財團法人學租財團,1937。
圖3. 竹內軍平,〈金魚〉,1931年。圖片來源:財團法人學租財團,《第五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臺北:財團法人學租財團,1931。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或許受到鹽月的野獸派畫風影響,竹內的第9回作品〈材料〉(圖4)呈現與其他時期迥異的技法表現,用粗實的線條勾勒出物體堅固性,「題材表現出堅固與強硬,但仔細思索後卻想不到在哪裡見過的印象」,(註9)是東洋畫審查員宮田彌太朗對其畫作的評語。
圖4. 竹內軍平,〈材料〉,1935年。圖片來源:財團法人學租財團,《第九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臺北:財團法人學租財團,1935。
綜觀來看,即便竹內獲獎頗豐,但他所留下的事蹟、作品甚至是畫作評論的記載,都相當片段且零散,僅能從他參與畫會及展覽會活動的記錄中,窺看出他在臺灣生活的些微點滴。
參考書目
- 白適銘編著,《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1:日治時期美術團體(1895~1945)》(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9.10。
- 《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資料庫》,漢珍知識網。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網址:http://who.ith.sinica.edu.tw/mpView.action 。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南國美術殿堂-臺灣美術展覽會(1927-1943)作品資料庫」,網址:http://ndweb.iis.sinica.edu.tw/twart/System/index.htm。
註釋
- 文武町:位於臺北城內東南隅,鄰近南門,今公園路、懷寧街、凱達格蘭大道、重慶南路一段、貴陽街一段之一部均在町內。
- 表町:位於臺北城內、新公園之北,今許昌街、信陽街、漢口街一段、襄陽路、懷寧街之一部份及館前路均在町內。館前路,清代稱為府後街,日治時期稱為表町通,由於臨近車站,銀行、 飯店林立,是相當繁華的區域。
- 〈素壺社油繪展〉,《臺灣日日新報》,1926-11-26(2版)。
- 對照南國美術殿堂資料庫顯示,《第一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中僅有一幅記名為竹內運平的畫作,參照1936年10月22日的《臺灣日日新報》中〈臺展十年 連續入選者 表彰遲延〉一文顯示,竹內軍平應自第一回起連續獲選10次,推知第一回獲選之竹內運平,應為竹內軍平之誤植。
- 〈二九年社洋畫展〉,《臺灣日日新報》,1930-03-13(7版);〈二九年社展〉,《臺灣日日新報》,1931-03-21(夕刊2版)。
- 白適銘編著,《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1:日治時期美術團體(1895~1945)》,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9.10,頁174。
- 〈臺展十年 連續入選者 表彰遲延〉,《臺灣日日新報》,1936-10-22(4版)。
- 綜觀竹內軍平入選之10幅作品,除了第1回〈裏通(後街)〉、第2回〈池〉以及第4回〈日時計臺のある花園(有日晷臺的花園)〉外,其餘7幅作品皆可屬靜物畫範疇。
- 宮田彌太朗,〈東洋畫家の觀た 西洋畫の印象〉,《臺灣日日新報》,1935-10-30(6版)。
撰文者/余怡儒
本文由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原刊載於「名單之後:臺府展史料庫」。
名單之後 專題
尚無任何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