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筆下角色同步而活,以理性樂觀的風格正面迎向人生,
漫畫家弘兼憲史的視線,緊盯世界脈動,通透社會寫實,敏銳同時溫暖。
35年來孜孜不倦創作《島耕作》系列漫畫的弘兼憲史,今年5月第6度來臺訪問,一下飛機就立刻前往立法院參觀取材,和臺灣的朋友們交流臺灣近況,預計運用在將來的創作中;並受邀在東吳大學公開演講,分享漫畫創作心得,現場座無虛席,聽眾反應熱烈,新聞媒體更是踴躍採訪。
漫畫生涯44年,創作出超過250餘本漫畫與許多專書,單行本發行累計超過4,000萬冊,在臺的中譯單行本銷量也達110萬冊,弘兼老師年過七旬依然精力充沛,為讀者帶來極豐富的時事觀察。創作包括以政治家加藤隆介為主角,努力實現理想在國內外積極奔走的《政治最前線》,刻畫日本政治情況;更有大名鼎鼎、世界知名的企業人士《島耕作》系列,主角在逐步晉升會長的職業生涯中,與共事伙伴們不斷努力,引領日本企業面對世界政經局勢風雲變幻的挑戰。
島耕作與讀者一同經歷人生歲月。
《島耕作》系列©弘兼憲史/講談社/尖端出版社提供
弘兼老師的漫畫被歸在青年類,主旨目的卻不僅限於娛樂,有一半的篇幅用來傳達資訊,讓讀者可以透過閱讀漫畫吸收新知。在《島耕作》系列中,他親身實地獲取許多產業情勢、經濟數據、國家政策的資訊,再透過深入淺出的對話,鉅細靡遺地呈現給讀者。
由於故事中描繪的日本企業經營與職場生態栩栩如生,因此曾被日本外務省選為向外國介紹、推廣日本生活文化與社會價值觀的漫畫之一;而身為企業領袖的島耕作風靡成年讀者,NHK電視臺也特別製作以他為主角的紀實節目《島耕作亞洲立志傳》,以虛擬動畫搭配報導影片,讓島耕作走訪亞洲一流企業借鏡取經。
描寫他最初創作起點的《弘兼憲史短篇集》當中,也展現了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與峰迴路轉的說故事技巧。近年來,弘兼老師又創作出高達60餘本的短篇漫畫集《黃昏流星群》,以靈機妙想的劇情,描繪人們步入人生下半場的粉紅戀愛心情,貼近現代高齡化社會的中、老年人,說出屬於他們的心聲。
這樣一位用漫畫創作發揮國家級影響力的重要名家,編輯部得以前往日本造訪他的工作室進行專訪,也不免懷著些許漫迷朝聖的心情;牆上四處懸掛的月曆,以及助手們埋首工作、手不離筆的專注神情,處處透露嚴謹認真的氣氛。
追趕漫畫連載進度百忙之中,弘兼老師撥出寶貴時間,充滿自信與熱忱地侃侃而談,提起他為了畫好臺灣篇的故事,幾日前仍勤奮拜會相關單位、積極取材,不禁令編輯們感佩他的專業精神。
弘兼老師在本專訪中,不吝分享多部作品的創作初衷,以及繪製漫畫的重點與訣竅,更傳達他一心一意伴隨讀者共同成長、面對人生明朗向前的理念。
現實世界就是題材寶庫
Q:《島耕作》系列經常結合社會時事,包含社會風氣、企業經營和國際局勢種種變化,這樣的創作如何取材?
A:我開始創作《島耕作》的契機,是曾在Panasonic(松下電器)工作過3年,其他漫畫家沒有類似經驗,便想試著描繪與日本上班族相關的漫畫,雖然從以前到現在,以上班族為題材的漫畫不少,但沒有一部真正貼近現實,所以自己才想去嘗試。
與其說我畫的是漫畫,不如說是圖像式的小說,以英文來講就是graphic novel,以這種形式創作真實上班族題材的漫畫,就得盡可能反映現實。所以我經常會從報紙、廣播、電視汲取時事,如現在日本的經濟動態等,將這些畫進漫畫裡。另外,雖然當年任職於松下電器(今Panasonic)的同僚們如今大多已年屆退休,我仍會連絡他們,詳細詢問目前的工作內容。
漫畫後期,島耕作晉升高職,會前往世界各地,如中國、臺灣、俄羅斯、印度、巴西等等。Panasonic這樣的大企業在世界各地都有工廠,因此,我也會去當地工廠蒐集資訊,比如現在販賣商品的方式等等,比起其他漫畫家,我更有門路能蒐集到這些難以取得的訊息,將這些訊息反映到漫畫裡,傳達給社會大眾。
派駐倫敦、上海,在世界各地挑戰各種領域職務的島耕作。
《島耕作》系列©弘兼憲史/講談社/尖端出版社提供
Q:故事中有許多專業資訊,您是如何流暢地呈現呢?
A:漫畫大多只能靠對話框來傳遞訊息,有其限制,可能資訊蒐集了十成,最後只能運用出其中兩、三成的精髓,將其轉化為淺顯易懂的內容表現出來。蒐集資訊時,我訪問的人相當多,會有許多不同想法匯流到我這裡。漫畫本身是最容易傳達訊息的媒介,我便將艱深的內容轉換成有畫面的對談,俾使讀者更容易了解。尤其在繪製政治漫畫的時候,需要將話語淬鍊得相當精簡,使用大家都能明白的語彙,這點十分重要。
Q:與女性角色的戀愛情事與人際互動,在《島耕作》系列中常扮演著推進劇情、解決工作難關的重要環節,您如何塑造劇情中出現的女性角色?
A:首先,《島耕作》以成年男性為目標對象,我覺得添加各種各樣的戀愛要素可以加分,與其讓島耕作與單一女性角色周旋,不如讓各式各樣的女性在他身邊登場,變化更多,因此便這樣安排了。
但如果都讓島耕作主動接近這些女性,分手之後再去接觸下個對象,就會變得有點像性騷擾,所以我一次都沒有讓島耕作向女性告白,而是讓女性們主動。這樣處理之下,這些女性角色自然而然多是職場上的女強人,島耕作工作上的難關也可迎刃而解,因為這些女性可以扮演解決問題的關鍵。某一方面來說,也算是男性的夢想吧。
島耕作與紅顏知己大町久美子多年來聚散離合,終於攜手共渡人生。
《島耕作》系列©弘兼憲史/講談社/尖端出版社提供
Q:在30多年來,您如何長期堅持不懈、推陳出新地創作這個系列?
A:《島耕作》是一部反映社會現實的漫畫,所以點子源源不絕,因為現實中會出現各種問題。將漫畫與現實連結,不論多少點子,都可以從現實中汲取,日本不景氣,就畫不景氣的橋段;反之如果處在泡沫經濟時期,就畫景氣好的橋段,這種題材真是畫也畫不完。但在虛構的部分,我不會只用自己的視點出發,而是把很多人的人生故事摻雜混合起來,或參考自各種媒體所呈現的人事物,加到漫畫裡。
Q:今年您訪臺時曾提到,《島耕作》系列將會出現臺灣篇,您將從什麼樣的觀點來呈現臺灣方面的故事?
A:我想將現今臺灣所面對的經濟及政治問題傳達給日本的讀者,因此進行了許多取材,例如採訪了臺灣的政治家、貿易中心,及臺灣Panasonic職員,蒐集各種資訊,以利繪製漫畫。得到的回饋中,果然重點仍擺在與中國的關係上。根據我調查的資料顯示,約20年前,認為中國與臺灣是一個國家,及分屬不同國家的人,比率各占一半,但現今約75%的人都認為臺灣是一個獨立的同屬一國。
現在的中國,下至南海、上至東海,在軍事上擴大海權,屢屢突破第一島鏈,臺灣、日本多少會產生危機意識。目前,我計畫描繪美國、臺灣、日本不得不聯手對抗中國的內容,雖然會讓作品變得有點偏政治性。
當然也會描繪臺灣現今的經濟問題,我聽到很多共同的意見,重點在於經濟上太過依賴中國,包含商品輸出、電子產業、貿易部門。如何脫離這三個依賴,是我未來計畫要描繪的點。
作品承載理念
Q:《政治最前線》也與社會議題強烈相關,認真面對一般讀者漠視的政治領域,帶來極大迴響,您創作這部作品的動機又是什麼?
A:我於1966年至70年就讀早稻田大學,當時是日本學生運動最盛的時代,幾乎入學當天,就看到機動隊或是警察在校園內穿梭,甚至一年內有半年都呈停課狀態。相較現今的大學生,我們這個世代,更關心日本政治。
當時滿多人支持左派思想,大學裡的老師多數是共產黨派。因為沒有別的資訊,很多學生都覺得文化大革命是正確的,北韓是個理想中的國家,學校內出現打扮成紅衛兵模樣的人,拿著《毛語錄》,歌頌毛澤東的偉大。就在這樣的風潮中,我度過了大學時代。
我的政治立場算是中間偏右,從以前就關心政治,一直希望有天可以將這些回憶畫成漫畫,前不久剛完成連載的《學生島耕作》,實現了這個願望,它就是在描寫當時學生們進行學生運動時的故事。但談到政治根本的議題,則是以加治隆介為主角的《政治最前線》。
《學生島耕作》描述了大學生們於1960年代安保抗爭期間的往事。
《島耕作》系列©弘兼憲史/講談社/尖端出版社提供
Q:《政治最前線》描述政治家對於國內經濟、政局以及國際外交的種種考量,您如何深度取材?又如何在各方論辯說法中,表達出您認同的方向呢?
A:《政治最前線》是一本政治漫畫,我在其中想傳達的有以下兩點:第一,身為國家議員的政治家,不應以自己家鄉的利益為優先考量,而要為國家利益盡心盡力才是。政治家的工作,就該致力在外交、和平、經濟政策、教育這四項要點上,不要去管其他。幫自己的城市造橋修路等等,是地方議員的工作。國會議員的本質不應該是獨善其身,只為自己的家鄉謀福利。
再者,光一味追求國內自身和平是不對的,若周圍的國家不和平,日本和平也沒有意義。講深一點,就是所謂的「集體自衛權」,可能是由於以前日本到處侵略、引發戰爭,反省之下,對這種事變得非常敏感,傾向反對為其他國家出兵。雖說這想法是正確的,但若真的遇到需要出兵相助的國家請求支援,其他國家可以出手相救時,日本就會被排除在集體安全體制之外。如伊拉克與科威特當年的情況,聯合國組成多國盟軍相救,但日本因沒有集體自衛權而無法參加,只能提供龐大金援,戰爭結束後日本卻遭忽視。戰爭雖然很多都是惡意的,但也有像這樣不得已發生的、正確的戰爭。
我想讓世人知道這兩點,因而創作出《政治最前線》。
《政治最前線》是臺灣最早代理出版的作品,吸引成年讀者閱讀。
《政治最前線》©弘兼憲史/講談社/尖端出版社提供
至於取材,雖然也可以透過報紙或廣播,但我大多直接向現役國會議員,以及財務省、經濟產業省、防衛省等公務人員取材,取得許多資料,也培養很多人脈,現在也經常保持聯絡,與執政黨和在野黨都有交流。議員們和霞關的公務人員都是菁英集團,但他們國中時也在看漫畫,當我前去拜訪時,經常遇到他們說:「是弘兼老師嗎?我以前是你的粉絲。」並且非常樂意接受我的採訪。有了這些經驗,我覺得漫畫家這個職業好處頗多。
為同世代的人作畫
Q:《黃昏流星群》系列以中、老年人為主角,反應出高齡化社會的種種現況,請問您的創作動機為何?
A:首先要談到日本漫畫的讀者發展:「是誰在看漫畫?」戰後日本漫畫十分發達,在世界上更占有一席之地,說到源頭,果然還是手塚治虫老師。
當時手塚老師住在一棟名為常盤莊的公寓,石之森章太郎、藤子不二雄、赤塚不二夫等等大師也在那裡居住過。這些在當時十分活躍的漫畫家們住在常盤莊時,大約是20歲前半,而閱讀他們漫畫的讀者,就是當時大約就讀小學中高年級的團塊世代,現在正值70歲上下的我們,就屬於這個世代。也就是說,團塊世代是一個非常巨大的讀者市場,從我們開始閱讀漫畫,哥哥看完弟弟看,就這樣一個接一個,彷彿看著日本漫畫文化成長並拉拔支持它似地。當這世代出社會後,青年漫畫的分類便開始出現,《BIG COMIC》雜誌也隨之發行。
我也逐漸開始考慮要畫些給大人看的漫畫,日本漫畫頭一批讀者,正是與我同年的世代,我開始畫《黃昏流星群》時年屆50歲,當時跟同年齡的人喝酒,我問「現在還想做些什麼事嗎」,對方答「還想再談一次戀愛看看呢」。但到了這年紀,談戀愛何其不易,所以我就想,不如在漫畫中實現大家的夢想,這就是我開始繪製這部作品的契機。
剛好那時西洋小說《麥迪遜之橋》出版,也改編成電影,主演是克林•伊斯威特跟梅莉•史翠普,談中老年人的戀愛。我的太太(編按:即日本著名漫畫家柴門文)畫了《東京愛情故事》,描述20、30歲左右的愛情生活,但沒有一部漫畫關注50、60歲人的戀愛。最先閱讀漫畫的世代當時都50、60歲了,所以我才想針對這個客群,製作能引發他們共鳴的戀愛漫畫,《黃昏流星群》由此誕生。
《黃昏流星群》第一集故事〈不惑之星〉,改編為2018年秋季日劇。
《黄昏流星群》 弘兼憲史 繁體中文版由尖端出版社出版
TASOGARE RYSEIGUN©1996 Kenshi HIROKANE / SHOGAKUKAN
Q:《黃昏流星群》在反應現象的同時,大多以尋求人生第二春、邂逅溫暖知心的伴侶為主軸,表現出較為樂觀的人生態度,這是否傳達了您的觀點?
A:高齡化社會存在許多問題,《黃昏流星群》裡面也描寫了不少。首先,之所以會提倡「中老年一起戀愛吧」這樣的主題,並不是想要推廣外遇。人體的免疫系統內存在一種叫做「NK細胞」(自然殺手細胞)的免疫細胞,學者發現,藉由感受快樂的心情,可以活化這種細胞,來增加免疫力、強健體魄。戀愛何嘗不是一種快樂的事,因此才想要呼籲中老年人們一起明朗向前看。
再者,現今日本的「終身未婚率」年年升高,10年後,男性3人中會有1人、女性則是4人中會有1人,到50歲還未婚。但現今這時代,人可是會活過100歲啊,所以,即使50歲才談戀愛,也並不稀奇,我想要給予大家即使過了50歲,還是可以談戀愛、結婚的勇氣。
當我還是國中生時,自然會覺得年過50、60歲的歐吉桑、歐巴桑,應該都不談戀愛吧,但等我過了70歲,還是會有想談戀愛的心情,人類就是這般的生物,我是抱持著「戀愛是一件需要被重視的事情」的想法,來創作這部作品的。
Q:《黃昏流星群》是怎樣取材的呢?
A:基本上沒有取材,可說是腦內妄想現實化的作品,跟《島耕作》完全相反。《島耕作》會蒐集許多資訊及數據,畫出如同真有其事的劇情,但《黃昏流星群》完全就是集夢想之大成,宛如大人的童話。所以劇情中偶爾也會加入一些奇幻橋段,像是天使登場或回到過去等。
靈感源自感動的瞬間
Q:《弘兼憲史短篇集》收錄您的早年作品,其中有各形各色的中、短篇,想請教您構思題材與編劇的訣竅。
A:創作這部短篇集時,我正值20、30歲,當時我主要參考昭和時代前期的電影或世界電影,以此為靈感來源。電影大部分只有兩個小時,比起讀小說,可以更快進入下一個故事,多的時候我一天可以看到6、7部,真的是從早到晚都泡在電影院裡。
我會把值得參考的場面,記錄在一個名為點子本的筆記裡,可能是我覺得很棒的,又或是驚訝的橋段,將它們片段式地記錄下來。碰到沒點子很困擾的時候,我會一直看那本點子本回憶:「啊,有過這樣的橋段呢,是否可以做為發想參考呢?」接著開始發想自己的故事。並不是將電影故事全寫下來,而是記錄感動的部分,吸收內化為自己的養分。當時我大多採取這種做法。
說到繪製短篇的技巧,便是要在最後的3頁感動讀者,並且留有餘韻,希望讀者能看著最後一頁的最後一格畫面大約5秒,不要馬上跳到下一篇漫畫。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大畫面及印象深刻的畫面,應該是不可欠缺的了。
〈夢醒美國〉以故鄉岩國市美軍基地周邊城鎮為舞台,描繪少年時代的回憶。
《弘兼憲史短篇集》©弘兼憲史/講談社/尖端出版社提供
Q:您的作品透過主角島耕作,反應了團塊世代族群的處境與價值觀,也透過其他角色,表現出寬鬆世代族群的處境與價值觀,請問您對於不同世代的觀察與建議?
A:我正好出生於戰後兩年,讀小學的時候,日本很貧窮,但就因為貧窮,當時的人們都很開心地描繪未來可以變得多麼富有,非常有幹勁地想往前衝。但現在的人們,一出生就是擁有彩色電視、冷氣,車子等物質生活環境,在日本現今景氣不斷下滑的情況下,比起為了更富有而去挑戰試錯,年輕世代大多數人選擇較為保守的想法,只想維持現有的生活水準。
但我認為,未來的日本勢必需要如同以前那樣再活躍一次,並不是守護現在的生活就好,而是開創新的世界,希望他們能受到激發,再次擁有我們那個時代的幹勁,可以再一次回到戰後日本努力的模樣。如若不然,大概到二十一世紀中葉,日本的世界GDP排名就會落到10名外,所以,希望他們在此之前不要喪氣,持續努力,可以再有野心一些。
堅持創作不懈的弘兼憲史老師。
71歲仍挺身創作最前線,將最尖端時事觀察繪入作品,反映社會高速發展與當代價值觀變動,情節持續推陳出新,也將理性的思考與堅定的人生態度融入劇情、展現紙上。弘兼老師作品長年以來受到多國讀者由衷喜愛與肯定,想必讀者們也都深刻感受到他創作時所散發的樂觀正面精神。相信弘兼老師將繼續以自己的人生貼合時代脈動,用敏銳目光與瀟灑畫筆,描繪出宏觀、犀利,又有溫度的當代圖像。
備註
[第一島鏈]:從千島群島往南,經日本群島、臺灣,到婆羅洲島,含括黃海、東海與南海的西太平洋海域。
[集體自衛權]:共同軍事協定下的成員,於軍事紛爭時互相武裝協助的行為。日本由於憲法中規範不擁有宣戰權,因此對如何解釋集體自衛權亦有許多爭論。
[霞關]:日本東京都千代田區地名,多個日本中央行政機關總部座落於此,為日本行政中樞。霞關在江戶時代就是大名屋敷聚集地,後成為「日本中央官界」代名詞。
[常盤莊]:一棟1952年至1982年間,位於日本東京都豐島區,樓高兩層的木造公寓,以曾居住過多位日本重要漫畫大師而聞名,今被視為聖地。
[團塊世代]:指日本戰後出生的承平第一代。以「團塊」喻其緊密支撐日本戰後的社會和經濟成長。此世代很多人青年時期參加過安保等學生運動,進入社會後則適逢高度經濟成長期與泡沫經濟。
[終身未婚率]:日本政府的人口統計專有名詞,意指50歲前仍未曾有過婚姻經驗。
得獎經歷
《人間交叉點》獲第30屆小學館漫畫獎(1985年,青年一般部門)
《課長島耕作》獲第15屆講談社漫畫獎(1991年,一般部門)
《黃昏流星群》獲第4屆文化廳媒體藝術季漫畫部門優秀獎(2000年)
《黃昏流星群》獲第32屆日本漫畫家協會獎大獎(2003年)
獲日本政府頒發紫綬褒章(2007年)
代表作品
《人間交叉點》(1980)、《課長島耕作》(1983)、《偵探物語》(1983)、《政治最前線》(1991)、《黃昏流星群》(1995)
臺灣出版漫畫作品
日文原名 | 臺灣譯名 | 臺灣出版 | 冊數 |
加治隆介の議 | 政治最前線 | 尖端 1993 | 20 |
課長島耕作 | 課長島耕作 | 尖端 1996 | 17 |
人間交差点 | 人間交叉點 | 時報 1996 | 27 |
ハロー張りネズミ | 偵探物語 | 尖端 1996 | 23 |
兎が走る | 兔仔 | 尚登 1996 | 2 |
部長島耕作 | 部長島耕作 | 尖端 1997 | 13 |
ラストニュース | 真相夜線 | 尖端 1997 | 10 |
夢工場 | 夢工場 | 長鴻 1997 | 6 |
黄昏流星群 | 黃昏流星群 | 尖端 1998 | 62 |
取締役島耕作 | 取締役島耕作 | 尖端 2003 | 8 |
弘兼憲史短編集 | 弘兼憲史短篇集 | 尖端 2003 | 8 |
ヤング島耕作 | 青年島耕作 | 尖端 2004 | 4 |
常務島耕作 | 常務島耕作 | 尖端 2006 | 6 |
ヤング島耕作:主任編 | 主任島耕作 | 尖端 2007 | 4 |
専務島耕作 | 專務島耕作 | 尖端 2008 | 5 |
社長島耕作 | 社長島耕作 | 尖端 2009 | 16 |
係長島耕作 | 係長島耕作 | 尖端 2011 | 4 |
会長島耕作 | 會長島耕作 | 尖端 2014 | 13 |
学生島耕作 | 學生島耕作 | 尖端 2016 | 6 |
受訪者/弘兼憲史
1947年9月9日生,1974年投稿至《BIG COMIC》並出道,以反應現實企業經營的上班族《島耕作》系列一舉成名,有多部作品改編為影視戲劇。
採訪協力/吳塵罡
「総合マンガ誌キッチュ」責任編集、フリーの編集、出版企画。嵯峨美術大学専任講師。
本文原刊載於2018年10月31日出版之《CCC創作集8號:非虛構的力量》。
非虛構的力量 專題
✔ 弘兼憲史:寫實派敘事大師
尚無任何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