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與海的彼端》這部作品的誕生,是在2020年初,由CCC編輯部企劃媒合故事原案陳巧蓉與漫畫家星期一回收日。在2020年3月份在線上第一次碰面之後,巧蓉就把故事原案交給星期一回收日進行繪製,直到2021年10月,這部作品在CCC平台開始連載,甫一推出就獲得了大量的關注,直到截稿日,這部作品的點閱率已破6萬人次。究竟筱榕與可蔚的故事背後還隱藏著什麼祕密呢?兩人的合作過程中又有什麼有趣的事情呢?
一起跟著責任編輯(下稱編)的訪談來回溯兩位作者相遇、完成故事的經過吧!
※ 本文含有《貓與海的彼端》劇透,建議看完《貓與海的彼端》漫畫後再往下閱讀 ※
誠懇的眼神與合作的開端
編:很多讀者在問,這個故事是真實發生的嗎?巧蓉妳怎麼回答?
陳巧蓉(下稱巧蓉):嘿嘿,這題請容許我賣個關子,請讀者們當當名偵探柯南!我覺得所有的故事都是一種「真實」。只要說得誠懇、懇切,它就是一種「真實」。我覺得,其實故事已經藏有足夠的線索,例如星期一的PO文、我寫的一些感言,其實已經有透露答案給讀者們了,就請讀者們像海賊王一樣去尋找那個唯一的答案吧。
編:巧蓉當初聽到編輯部希望可以將這個故事畫成漫畫時,心裡的感覺是什麼呢?
巧蓉:一開始心裡也是滿糾結的,既期待又有點怕怕的,首先是因為漫畫不是我平常工作的守備範圍,第一次嘗試總是很緊張。而我腦中的想像,要透過星期一的手變成另一種「真實」,我覺得很可貴,也很感動。另外我也有心理關卡,會擔心這個故事講出來好嗎,會不會有人連帶受傷?我知道一個故事沒有細節就沒有骨幹,我就有點緊張,在想要分享多少故事的細節。
編:星期一當初第一次看到巧蓉的故事提案時,有什麼感覺?
星期一回收日(下稱星期一):我自己是蠻喜歡那種真實性的故事,可能若我沒有那樣的經歷,就會不知道怎麼去描述那個感情,我沒有辦法憑空去想像那些很細節的東西,巧蓉當初那篇故事提案中,很多敘述有一種意象在,比如說海,跟那種思緒的感觸,其實滿讓人有可以視覺化的感覺。
編:兩位還記得第一次線上碰面討論合作時的情況嗎?
星期一:那時候巧蓉補充了很多故事的細節,我就一邊聽一邊畫,印象最深刻的是遊樂園的斜坡那段。
巧蓉:我有印象,講到遊樂園那段的時候,星期一就說好像已經有分鏡的畫面了,我就想說也太厲害了!
星期一:對啊,因為有聽到妳說後來一直夢見遊樂園的斜坡,我就覺得這個場景是很重要的,而且我會覺得那帶有一點科幻、很有故事性的感覺,我覺得很奇妙。
巧蓉:第一次線上會議時,我印象很深刻,透過螢幕看到漫畫家一邊記筆記一邊抬頭看我,那時覺得她的眼神很懇切(笑)。然後討論快結束的時候,剩下我跟星期一在會議室時,她對我說『嗯,我可以理解這樣的人物』、『雖然我沒有類似的經歷,但我可以理解』,我聽到這兩句話就很安心。
小學時的遊樂園斜坡,成為夢中最後相見的場所。
漫畫家會通靈嗎?彷彿筆友般的互動
編:這個故事背景是發生在臺中,為了繪製這個故事,星期一是否有實地取材?
星期一:有啊,我有去清泉崗那邊的眷村,然後也有去故事中他們的國小,但我只能在外面拍照,這些取材照片對於後續繪製背景還滿重要的。
巧蓉:很多同學被我帶回家也都很驚訝我老家的樣貌,可能很難想像我是在眷村長大。即使是現在已經33歲了,每次回老家都有一種停留在7、8歲的感覺,是一種時空凝結的感覺。
星期一:眷村那邊的房子……就是很有眷村的感覺(笑)。
編:除了實際取材的場景,星期一是否有融合自己的兒時經驗與回憶,另外進行想像與安排的場景呢?
星期一:比較跳脫的場景像是筱榕生氣得踢垃圾桶那段,雖然我自己沒有真的踢那麼高過。另外就是像課桌椅、鉛筆盒這些流行的卡通,也都是用我自己過去的感覺,尤其我就是那種從小就開始在畫圖的小孩,所以我會比較像可蔚(笑),在班上傳閱小漫畫那段,我自己是畫得很有感覺的。
巧蓉:很好奇星期一小時候畫的小漫畫。
星期一:(拿出小時候畫的漫畫筆記本)可蔚小四畫的小漫畫,就是我小四畫的圖。
巧蓉:好可愛~~~那時候收到編輯寄來〈一起畫漫畫〉那一回的時候,我就很驚訝,我沒有辦法重現當時…但我還記得那個畫風,我就想說是不是那時候畫得很好的小朋友,都會模仿那個畫風。
星期一:小時候畫得很好的女孩子真的都是這種畫風,這真的很難模仿,還好我自己小時候有畫…故事中的背景若有出現小時候兒童的畫,就是我小時候畫的圖,直接拿來當素材(笑)。
星期一小時候繪製的漫畫變成〈一起畫漫畫〉這一話的素材。(星期一回收日提供)
巧蓉:我自己在收到星期一每一回的分鏡或完稿的時候,就覺得很像是獲得了一個筆友,但這個筆友是用畫的來告訴我事情。這個筆友的回信不像是一般直接說早安你好吃了什麼那種內容,尤其最後一回,因為星期一說需要了解戲劇系的內容跟我後來跑去做劇場的經驗,我就寫了一些資料給她,收到最後一回的分鏡時,和筆友交流的感覺就非常強烈,雖然不是即時的對話,卻是一種幽微的溝通,在看到星期一呈現的畫面時,好像可以跟畫面對話的感覺。
星期一:有點像是鏡面的那種回應嗎?
巧蓉:對,類似有一種透鏡,但不是完全的鏡子,因為故事一定有妳的詮釋,那已經是妳的創作,有妳自己想像那個故事的方式,所以那比較像是另一種互動,那種互動不是像現在即時通訊軟體打一打字,對方立刻回我的那種。
星期一:其實還滿浪漫的。
巧蓉:對啊!另外我也覺得星期一會通靈,像是〈憤怒的海浪〉那回一開始筱榕在素描教室畫畫的時候,因為我是用文字去描寫憤怒的線條,並沒有特別補充什麼是憤怒的線條,但星期一呈現出來的就是我當時畫素描的模樣,那種線條沉重感、每一條線跟陰影都很用力,為什麼妳會知道怎麼畫?
星期一:就,有感覺。漫畫裡的素描就是為了那回特地畫的。
僅僅透過文字的轉述,星期一通靈畫出憤怒的線條。
讀者的好奇:從故事到畫面呈現的細節
編:巧蓉收到分鏡或畫面時,最喜歡的畫面是什麼?最沒有想到會這樣呈現的畫面是什麼?
巧蓉:這題好難回答,太多喜歡的畫面了!我看前幾回的時候都一直在姨母笑,後期很多情緒飽滿的片段我也很喜歡。然後,最意外,但也最有衝擊感的就是〈憤怒的海浪〉那回,那一回整體都很胃痛,但又不會跟之前的畫風打架,我覺得很厲害。海浪的形象化,很呼應我想要表達的成長過程,有時候面對失去不是悲傷,而是一種被憤怒席捲的感覺,藉由海浪形象化那種被無名的憤怒席捲的心情,讓我當時光是看分鏡就看到狂哭,因此印象深刻。
編:有讀者在問第一話電視機的黑影象徵著什麼,兩位是否可以說明一下當初這樣安排的原因?
星期一:嗯,我會覺得那段是兒童的陰影,但因為不是故事主要的重點,所以後來也沒有解說。筱榕心中有一塊是其他人都沒有辦法幫她的,但是可蔚可以,她用一種很意想不到的方式,也就是喵喵語,去突破這個心房,這就是可蔚的厲害。
巧蓉:我自己是比較喜歡讓讀者或觀眾看完之後自己想像的人,通常我創作時不喜歡解釋太多情節。因為,同一個畫面、同一個事件,每個人看到的都不一樣。假如我當初設計這個是因為某種原因,但是讀者因為自己的生命經驗、人生觀、哲學觀跟我不同,所以讀者會從中看到其他東西,這就是創作最美好的地方。沒有對錯,沒有正確答案。其實星期一已經掌握得很好,不是沒有線索,每個讀者都可以依自身的生命經驗或人生哲學觀去想像,這在自己的童年可能會代表什麼意思。
我非常喜歡星期一在處理這些畫面時,留下某種曖昧性、多重性、開放性給讀者,但也不是毫無觀點,這是非常難拿捏的。有些創作者為了保留開放性而不敢去「詮釋」,讀者/觀眾就五里霧中,毫無線索,那樣又會有點可惜了。
編輯:為什麼不公開《海之聲》的內容呢?
巧蓉:這個跟故事的必要性有點關係,以這個故事來說,主角怎樣會比較遺憾呢?如果憤怒之海要到那麼強烈的話,就是因為筱榕做為可蔚最好的朋友,卻非常可惜的不能窺探到她未完成的那個宇宙。她從來沒有看過那個畫面,也真的無法再現那個畫面,才會那麼遺憾,後面也才能獲得救贖。東西無法再現,它就是一個缺憾,它就是那個未完成,所以主角就獲得了另一種體悟。
編:星期一在最後一回,為什麼會以這樣的結局做結尾呢?
星期一:雖然一開始有百合標籤但最後出現男性有點……但我後來也覺得有何不可呢?不管主角筱榕最後身邊是誰都不重要,重點是她現在身邊有陪伴她的人。而且我在最後一回的視角,安排了很多陪伴在筱榕身邊的人去看著她,那就等於我們讀者也是這樣一直看著筱榕這樣成長過來、看著她長大。
巧蓉:好感動,快哭了。
星期一:另外在最後一回,其實我也調整了讓可蔚沒有說話,因為原本巧蓉提供的故事中,可蔚是有說話的,但我覺得,她們倆個可以有自己的語言,只要她們彼此了解那就夠了。
巧蓉:我也覺得那個「喵喵喵,喵喵。」很棒。
在心中發酵,每個人都能共感同理的故事
編:兩位在這個故事的連載過程中,有收到什麼有趣的回饋嗎?
星期一:身邊滿多人會分享自己的故事,以前也有過失去這樣要好的朋友之類的經驗。我覺得這樣滿棒的,可以透過這個故事,讓人家想到過去的經驗,算是某種療癒。
巧蓉:因為我在第一回留言的地方,留了「在人物設定看到『筱榕』兩手不安按著肚子的模樣」,結果就有讀者私訊問說沒有看到第一回有摸肚子啊,摸肚子在哪裡?然後也有讀者私訊問《海之聲》到底怎麼了!
星期一:我很意外大家會特地去問妳……
巧蓉:通常會問的讀者其實都已經有推理出一個答案,那些千辛萬苦找到我的讀者,其實都已經知道答案了,只是想要對答案而已。但我就是不想要給大家對答案。超壞(笑)。
《貓與海的彼端》中可蔚與筱榕的初期人設。(星期一回收日提供)
編:我想讀者會這麼在意細節,也代表他們很喜歡這個故事,並從中獲得很大的共鳴,兩位覺得可能會是什麼原因呢?
星期一:我覺得有一個原因,因為一開始是用可愛的小女孩作為故事的開頭(笑)。
巧蓉:騙大家進來看。
星期一:但我覺得重要的是,這個故事有非常真實的情緒,然後我想失去同儕這個經驗,或許多少有人會有共鳴,另外就是關於90年代那時候的一些兒時回憶。
巧蓉:我也是看了讀者的留言,發現滿多人都能夠共情漫畫中的人物,會有很認真的讀者也把自己的事情娓娓道來,很像國外不是有個哭牆嗎?在哭牆那邊,是自己哀悼悲傷的地方。雖然這一開始好像是幼女的故事(笑),但越到後面越刀的地方,留言越多、轉貼的人也越多,當然我自己也是很喜歡看虐的故事,所以可以明白。或許大家就是從故事中,可以同理、共情,想起自己失去過的很親近的人。
編:聽說星期一之後出單行本時會想要加畫小番外?如果後續還有合作《貓與海的彼端》的機會,兩位會想看到或是畫出什麼樣的故事嗎?
星期一:出書時會想要畫小時候比較甜甜的番外,小時候發生的一些小事,或是……跟可蔚一起長大的If線,這樣是OK的嗎?
巧蓉:可以啊~我在想也可以是平行宇宙,就是可可愛愛的真百合,私心拜託真百合一下。(幼女萬歲啦!幼女太香啦!)漫畫可以做現實無法做到的事情,進而變成另一種真實,這真的是漫畫最最最美好的地方了。
編:最後兩位有沒有要對彼此說的話?
星期一:我想謝謝妳願意分享這個故事。
巧蓉:非常謝謝星期一的創作。真的就像我前面也有說過的,我好像交到了一個筆友一樣,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收到妳所畫的故事,每次都好像第一次見面的時候那樣,明明星期一本人不在現場,但能感覺到妳創作時的真誠與堅定,讓我整個過程越來越安心,後面幾回畫到很胃痛的情節時也完全沒問題。
受訪者/星期一回收日
筆下故事具有渲染力,擅長描繪女性角度的感情世界。
著名漫畫有《九命人-溺光》、《粉紅緞帶》等,並於近年獲得第十與十一屆金漫獎獎項。
受訪者/陳巧蓉
劇場編劇。
訪談撰稿/菲德
《貓與海的彼端》責任編輯之一,主要責編作品有《友繪的小梅屋記事簿》、《台灣特有種》、《吉花五號》、《臺中歷史地圖散步》等。
天哪!後記好感動,發現許多沒發現的細節很開心!
不過,想要給一下建議~就是可不可以從漫畫那邊連結到這裡呢?因為要特地去開專題的欄位,可是從欄位找自己要的也沒有很好找……
0 /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