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森薰描繪中亞民族風情的《姊嫁物語》,還是Fengta以羌族文化創作的《毒藥貓》,抑或是邱若龍敘述賽德克族霧社事件歷史的《漫畫.巴萊》,這些作品都有一個共通點,也就是以異文化為創作主題。
「異文化」,乍看之下多以描寫異地的奇風異俗為主,但,從食衣住行育樂習俗到思考模式,只要是描述與自身背景、慣習相異的生活方式,這些故事也能傳遞不同文化的衝擊。
當我們試圖以異文化為作品主題或舞臺時,包括歷史事件、現存不同族群間的文化差異等等,需要從各個不同面向,蒐集與消化大量背景資料後,想像人物設定及劇情發展。沙盤推演漫畫劇情的過程中需要豐富的想像力,但在想像之前,更需要大量的資料作為想像的基礎,這也就是所謂的「轉譯」。
Fengta《毒藥貓》,乃是根據史語所王明珂老師在中國四川羌族地區的研究再創作而成,圖為四川茂縣牛尾巴寨的過新年時年輕女子盪鞦韆的活動。
©王明珂
轉譯異文化
漫畫家在創作此類漫畫時,大抵需要塑造出一個與自己現下所處時空相異的背景。觀察近年來臺灣劇情漫畫出版列表,會發現當中以奇幻架空類型居多,作品中雖有參考實際存在的文化元素如符咒、儀式與本土特色,但虛實雜揉混和,創造出亦真亦幻的空間,更能說服讀者,令讀者產生共鳴。
例如韋宗成《冥戰錄》、簡士頡《北投女巫》等,都是以臺灣實存的地點為背景,在真實場景中加入奇幻元素。透過虛構的奇幻轉化現實中的要素,也可避免爭議。
若是描述歷史上實際發生過的事件呢?張季雅《異人茶跡》、Kinono《蘭人異聞錄》等呈現同一時空中不同族群與文化之間的衝突與合作,蒐集大量資料,架構出劇情內容,在力求符合史實的條件下,努力開闢出戲劇化的情節空間。
另有一些作品背景,在時與地上都離創作者較遠,如本期新連載《毒藥貓》,發生在往昔的四川羌族地區;森薰《姊嫁物語》及《艾瑪》,則分別以十七世紀中亞地區與英國為背景。
繪製這些作品,除查找歷史資料與新聞報導等外,人類學者在當地進行田野調查後撰寫的民族誌,蘊含豐富細節,也會是很好的參考資料來源。如果欲創作的歷史故事中,曾參與現場的人們或其後代還在世,也可如同邱若龍構思《漫畫.巴萊》,前往賽德克族部落拜訪參與過現場或曾耳聞的耆老,獲得第一手資料。
若作品以當代時空為背景,描繪一般民眾較不熟悉的生活形態,除參考已化為紙面資料的歷史與民族誌研究,進行田野調查、親身取材,更是五感浸淫故事場景中的絕佳機會。拜訪當地、參與儀式,親耳聽到在地人的口述、體驗人情或是衝擊……這些都能延伸創作者進一步的想像。如近年來創作者多喜歡將民俗元素納入漫畫,左萱《神之鄉》及韋蘺若明《送葬協奏曲》,即各自納入了大溪民俗藝陣與生命禮儀等。
一個文化所涵蓋範圍廣大又龐雜,從食衣住行到價值觀無所不包,還涉及觀點與切入角度的問題,我們需要梳理這一切的方法論,幫助我們從故事主旨、情節架構、角色塑造等做全面性的統整與思考。整個創作過程中,人類學田野調查方法與民族誌資料,以及對文化詮釋的討論,皆可幫助創作者繪製出更為逼真、深刻、撼動人心的故事。
人類學始於殖民!?
人類學,是研究人群的學科,發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帝國主義擴張殖民地時期,殖民政府為理解殖民地現況,派人到當地進行全面性的社會調查,包含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調查者須長期待在異鄉,學習當地語言,與當地人一起生活,同時進行參與觀察、做訪談紀錄,蒐集到資料後,再將之整理成民族誌。此時的民族誌是以族群/部落/社會單位所進行之全面與細緻的紀錄。
臺灣於日本殖民時期,也有人類學者如鳥居龍藏、伊能嘉矩等人,他們曾深入臺灣山林調查原住民族群文化特色,如伊能嘉矩《臺灣蕃人事情》中,即首先提出了臺灣原住民的分類架構。
民族誌的形式與內容,隨時空經過多次變化,但描述研究對象的文化內涵,是始終不變的核心,尤其是對方的文化邏輯、行為模式:「他們做了哪些事情?為什麼這麼做?」試圖讓閱讀者深入理解對象的文化內涵。
霧社事件發生地霧社的照片。此照片為1941年1月,當時臺灣總督長谷川清視察霧社地區時拍攝的紀錄。殖民時代的攝影紀錄,也會成為還原時代背景的重要參考。
©中研院臺史所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
臺灣歷史博物館於2018年7月24日至2019年1月1日舉辦「重返•田野:伊能嘉矩與臺灣特展」,其中展出伊能嘉矩調查原住民的分類架構手稿。
民族誌資料是創作寶庫
民族誌是經過研究者揀選資料、詮釋後的文本,大多以故事與對話形式呈現,且細緻描寫事件發生的情境,因其本身即蘊含豐富故事性,容易讓讀者進入某時空與某些人的心境。再者,民族誌中記載的說法通常不會僅限於一方,大多針對一個事件或一個現象,呈現多方觀點。
當我們構思繪製異文化漫畫,需要塑造特定文化情境下的角色形象與故事背景時,可透過民族誌,認識創作對象的文化脈絡,了解其生活形態、價值觀與不同立場的觀點,作為構思主旨、架構劇情的依據與參考。
以臺灣為例,最容易獲取的民族誌,就是大專院校碩博士論文。時至今日,人文社會科學相關系所,皆有採用田野調查與民族誌方法進行研究,主題五花八門。於資料庫中鍵入欲取材的關鍵字,再以論文的參考文獻為基礎,進一步擴展取材資料,是絕佳的入門磚。
文化詮釋的兩道難題
當閱讀完民族誌資料,並試圖創作立基於異文化的故事時,常會面臨兩個困境:一是知識傳遞的真實性,注重的是故事內容是否傳達出正確事實,真實程度又有多少。如:若要敘說某原住民族群史上發生過的故事,基本服飾、圖騰、儀式、飲食、住家等生活空間,就須經過考證,不可挪用其他族群的符號或發明新的。
二是作品創作目的與形式的平衡。我們會問:若是為了創作或藝術呈現,需要加強或弱化,甚至更動某部分的劇情時,該如何平衡選擇所呈現的?
電影《賽德克.巴萊》即是導演魏德聖基於《漫畫.巴萊》漫畫再經詮釋與改編的作品。雖然已比以往其他創作擷取更多面向的口述歷史資料,服裝美術造型也都力求考證與再現,但例如劇情偏重描繪道澤群(Toda)頭目鐵木瓦歷斯因與莫那魯道的私人恩怨,接受日方唆使攻擊德克達雅群(Tktaya);或是安排莫那魯道出現在他實際上並未參與的「人止關」與「姊妹原」事件等,在影評、學者、部落人之間,都激起了討論。此例子反映出,若是為了創作與藝術呈現,凸顯部分角色或選擇性呈現某部分劇情時,皆易引起不符史實的爭議。
以上兩者其實都是文化詮釋常見的問題,在研究者撰寫民族誌時,也面臨到類似議題,創作者可參考人類學者的作法,時時反問自己:「我為何會做此詮釋?」
《漫畫•巴萊》的作者邱若龍,在南投賽德克族的部落做田野調查長達二十年,訪問耆老、調查文化儀式器物等細節,進而繪製了這一本豐厚呈現霧社事件不同角度的歷史漫畫。
©邱若龍 / 遠流出版公司提供
創作也有倫理責任
人類學田野工作中,因與研究對象相處時間長、關係緊密,有時會面臨「這個東西我應該寫出來嗎」或「這件事很重要,但是研究對象不希望我寫」,諸如此類的倫理問題。這時,研究者通常會與研究對象討論,並坦誠預計詮釋與撰寫的方向,經過充分溝通,尊重研究對象的意願後,再行寫作,寫完後也會回給對象看。
創作對象與創作者的關係更像是「做人」的道理,正如田野調查時,研究對象若不願意公開某些內容,研究者即須肩負倫理責任,採取匿名、模糊化指認對象的做法,甚至不公開。
來到創作領域,根據史實進行再創作時,無論選擇何種詮釋立場,都須有一基本理解:自己再創造的結果會影響閱聽觀眾。因此,作者須不斷反思,自己創作與所選擇的立場是否經得起倫理的檢驗--亦即不違反文化邏輯中的禁忌,也不損及創作對象與創作者之間的關係。
舉例來說,官將首開臉後即代表神明,扮將者不能表露個人情緒或說話。若想描繪祂們在一般脈絡下嘻笑怒罵,就冒犯了禁忌,但在奇幻的故事架構之下,則或許還有斟酌的可能。
當今日針對歷史再詮釋,想要有更大膽的轉變或安排,需要考量再現的策略及方法。若是以大眾知名度高的對象創作,例如鄭成功、林默娘等,因為人物原本的形象已為人熟知,將其惡搞或性別反轉等表現手法,都不易混淆大眾的印象。可是如果要描述大家都不熟悉的人物時,改編的幅度就需謹慎小心,因為大眾多未聽過這號人物,劇情的每一部分,都可能讓人誤以為真。
文化內涵也是如此,若是大家已經耳熟能詳的儀式與習俗,會有更大翻玩轉化的空間;不為人知的異文化,則需要更多發掘與忠實再現,讓更多的讀者認識、熟悉。
異文化再現心法:大膽想像,小心求證
異文化民俗風情與文化特色,提供創作者暢想與揮發創意的空間,可以脫離日常進入另一個世界;敘述另一個文化時空所發生的事情,也可以拿來與我們現處的時空社會,做巧妙的對照與映射,因此創作者對這類故事,總是愛不釋手。但這類創作最難的在於:如何不失事實的呈現,又能夠想像、再現一個有趣的故事。
不管如何,總要回過頭來先問:我想透過這些人、這些文化表達的是什麼?為何要以這樣的方式詮釋?我的立場為何?並試著做到以下要點:
一、做好查證資料工作,了解文化的禁忌及現象背後的脈絡,盡量貼近事實呈現。
二、創作前試著換位思考,並斟酌這樣的再現會對讀者有什麼樣的影響,會不會加深刻板印象?
要操作生動獨特的異文化主題故事,抓緊主旨意識與倫理議題,把握住創作主線,誠懇客觀地面對資料,在自己所欲表達的事物與理念上,賦予其豐富深刻的內涵,相信將會事半功倍。
人類學者在田野地常做的事情,就是在路上遊盪、坐下來與人交談、寫田野筆記。
來找有趣的題材吧!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https://ndltd.ncl.edu.tw/
蒐羅全臺大專院校博碩士論文,為針對特定主題完整的研究,部分提供電子全文下載。
華藝線上圖書館
http://www.airitilibrary.com/
集合全臺各領域學術期刊文章,為學者專家對特定主題發表初步研究成果,可申請帳號下載電子全文。
參考書目
郭佩宜、王宏仁主編(2019)。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臺北:左岸。
邱若龍(2011)。《漫畫.巴萊:台灣第一部霧社事件歷史漫畫》。臺北:遠流。
邱韻芳(2011)。在眾「巴萊」之間沈思。刊登於「芭樂人類學」。2019年4月25日上線。
本文原刊載於2019年5月29日出版之《CCC創作集14號:想像異文化》。
想像異文化 專題
✔ 想像異文化:未曾涉足的異地,久遠懷想的時空
尚無任何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