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屆金漫獎昨天下午揭曉得獎名單,會後即引發漫畫業內與媒體記者熱議,在年度漫畫獎陸續揭曉後,特殊貢獻獎得主蕭言中宣布金漫大獎得主為《時渦》的時刻,台下處處可聽見刻意壓低聲量的的驚呼。那是股微妙的氛圍,有漫畫人因而落淚,感動評審團給出別具意義的大獎;也有漫畫人顯得疑惑,憂慮金漫獎是否不再在乎市場。
特別貢獻獎得主蕭言中將金漫大獎獎座頒發給NOBI璋,頗具世代承傳的味道。(攝影:張家瑋)
奪下金漫大獎的漫畫家NOBI璋本名黃俊璋,他原本在電玩公司上班,因為想畫漫畫,於是辭去工作專心創作。他在日本迭獲獎項肯定,《時渦》亦曾於2013年在講談社青年漫畫雜誌《Morning》雜誌新人增刊號中刊載第1回。但回看臺灣,他不是所謂市場主流的漫畫家,昨天在頒獎典禮上,他也坦言一路上跌跌撞撞,如果不是漫畫輔導金,他恐怕也無法出書。
對創作者、出版社、漫畫編輯或評審團來說,今年的金漫獎都不是容易的一年。不但報名件數創下史上新高,較去年增加74個百分點,也是史上第一次取消兒童、少女、少年與青年的分類,所有參賽作品放在同一個擂台上,來場漫畫大亂鬥。歷經初審與複審後,金漫獎在8月宣布入圍名單時,15件入圍年度漫畫獎的作品名單,已經讓業界熱議。
要閱讀分析海量的報名作品,拋棄舊有分類模式,以全新思維審視百花齊放的臺漫風景,同時兼顧作品深度與廣度,成為今年評審團最大的挑戰。本屆評審團召集人邱若龍就坦言:「當然個別得獎,一定有它個別的魅力,讓評審委員最後選中它。其實光入圍的作品們,每一個都很強。啊,評審委員也是人啦,說真的,最激動的應該是評審委員啦!」
這樣困難的一屆評選,名單也偏向非商業主流漫畫,評審團壓力自然不小,還有評審在會後無奈打趣說:「晚上回家要看一下K島,看我們是不是被罵翻了。」究竟,七位評審如何在變革最大、報名件數最多的一年,完成這場艱困的擂台任務?過程中有什麼「熱烈」討論?又有哪些遺珠之憾?
昨天在金漫獎頒獎典禮後,評審團召集人邱若龍與其中三位評審接受《CCC創作集》專訪,暢談金漫變革、得獎名單以及未來展望等內容。以下QA訪談形式呈現,希望保留評審說明時的完整脈絡。(編按:除評審團召集人邱若龍,三位受訪代表為評審團討論後決定,並融合評審會議意見受訪。)
金漫獎評審團。由左至右為陳旻昱、羅禾淋、黃廷玉、李佳瑩、邱若龍、曾建華、張曉彤。(照片提供:曾建華)
Q:請就「金漫大獎」聊聊獲獎原因?以及對這個階段的臺灣漫畫有什麼樣的代表性?
邱若龍:
這個吼,說起來就要說很久,大概要說六天。(豪邁大笑)
我想講的是,這次打散分類的部分。臺灣讀者過去是偏食的,幾乎只吃一種日本料理。但這幾年金漫獎慢慢出現多元創作,因為金漫獎的鼓舞,對讀者來講,可吃的種類也變多了。當然整個市場上,還是某個類型偏得多。但獎項不一定跟市場連動,加上文化部鼓勵創作,讓很多原本沒有機會、出版社連看都不會看的類型,有機會被看到。這對整體漫畫來說,是正向的。
Q:漫畫該不該分類,在業界一直有各種討論。金漫獎今年一舉改為不分類獎項,對於評審團來說,請問評審團如何決定評選標準?有何共識?
曾建華:
整個評選就是不分類,但作品還是會有不太一樣的屬性存在。評審要有一些共識,需要朝哪個方向評選?也會擔心說,評選出來的東西會造成業界或一些引導?大家比較關心的是這個部分。所以我們在評選的過程,真的滿花時間的,要從哪個方面去著重?這個部分,是大家討論最多的。
Q:那個共識是怎麼建立起來的?
黃廷玉:
今年在分類打破的狀態下,有一個很重要的標準是「內容是很重要的」。我們把焦點放在內容上,好比故事的劇情、起承轉合的安排,這是可以跨分類去看的,這個標準放在所有的文本裡,概念都相通。當然大家也會針對畫風或類別上有些討論,擔心發生排擠效應,我們自己都感覺今年是最難評的一次,因為第一次沒有分類。
舉例來說,入圍名單出來時,我當下也覺得,嗯,這個名單確實很偏向過去的青年漫畫。但我們希望大家把焦點放在入選的作品的優點上,而不是去想說它的類別是什麼。
Q:今年參選件數創新高,我的觀察是,跟漫畫輔導金的挹注,可能有很大的關係。許多作品也不同於過去的商業作品,各位評審的觀察呢?
曾建華:
大部分拿到補助的作者,比較不會受到所謂商業性的限制住,作品就會比較多元,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但很多元的東西在這一屆爆出來了,然後又不分類,要怎麼去從這麼多類型裡,去整合出可以代表年度臺漫的主軸,這也是評審最傷腦筋的部分。但漫輔金真的是對整個產業是有幫助的。這個是真的。
黃廷玉:
其實我沒有明顯覺得今年的入圍名單很另類或是小眾耶。大家會這樣感覺,是因為這些作品的水準明顯提高,比過去更加成熟,因此感覺都出現了。但之所以成熟,很重要的原因是漫畫輔導金挹注,讓創作者沒有後顧之憂了,可以把他們想像得比較具有實驗性的,比較不需要考量市場的作品,用自己的方式表現出來。
我覺得,漫輔金是讓臺漫變得很多元的一個主要原因,它讓作者不一定要接受市場的很殘酷的考驗。坦白說,臺灣漫畫讀者目前還沒有成熟到可以支撐多元作品,這當然也有待商榷,漫輔金某種程度彌補了這個部分,反而讓臺漫長出多元風景。真的,沒錯,(臺漫的未來)是充滿希望的。
張曉彤: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巧合,漫輔金三年了,今年參賽的作品,呼應前兩年輔導金所產生的效應,我覺得是個非常美好的巧合。對創作者來說,就是,「啊,我可以沒有顧忌地創作了,不用擔心市場還要看傳統少年或傳統少女了,我們可以超前佈署做一些我們想做的東西。」加上今年改成不分類獎項,這是一個裡應外合的發酵了。
或許外界會認為,入圍或得獎名單好像會引導創作者,但它其實有正反的好處。第一個好處是去鼓勵實驗性的東西,第二個是維持住金漫大獎的品味。金漫獎是漫畫最大獎,它會有一個高度,取捨當然很困難。但就像另一名評審說的,金漫大獎是一個門面,今年選出來的這部作品,就代表臺灣漫畫今年是什麼樣的風貌。
Q:我也很好奇「企畫力」的重要,這裡的企畫指的不只是漫畫本身的企畫,好比《夜長夢多》、《天橋上的魔術師圖像版》、《九命人系列》、《波音漫畫誌》等,他們可能是整套的計畫,從漫畫、展覽、講座到推廣等有一套完整的規畫,跳脫傳統漫畫單一的可能性。請教評審,漫畫企畫力對作品是否有加分效果?
黃廷玉:
嗯,我覺得與其說是企畫力,不如說,臺漫開始往分工的方向走。過去臺灣的狀況是,漫畫家常常一個人單打獨鬥。以傳統漫畫出版社來說,他們所做的宣傳或企畫的方向,都比較按照主流日漫在跑。
但近年不太一樣了。比方說出版《用九柑仔店》的遠流、出版《天橋上的魔術師 圖像版》的新經典文化,或者是像做紀實漫畫的慢工文化,他們的企畫並不是傳統漫畫出版社的視角。這個分工產生之後,我覺得可以活化漫畫家的創造力。比方說阮光民改編文學作品時,他在圖像上就展現非常強大的能量與魔幻的色彩。
我很認同阮光民在頒獎典禮上說的,臺漫現在就像一個柑仔店的感覺,你是出版社也好、編劇也好,或者是其他跨領域的,如果他們認為臺漫裡面有他們想要合作的對象,也有他們的視角提出合作方式的話,妳剛剛說的這個企畫力,自然就會產生,然後它也會呈現出一個很不一樣的結果。
阮光民以被改編成連續劇的《用九柑仔店》獲得2020金漫獎跨域應用獎。(攝影:張家瑋)
張曉彤:
確實,現在的編輯不太一樣了。有經驗的編輯就會從這些漫畫裡面,去看到編輯介入這個漫畫去形塑它,怎麼樣去跟作者溝通,怎麼樣去幫助作者。比如說《OT相談室》就是這個樣子,那個編輯非常厲害,協助原本是獨立創作的作者找到以作品跟讀者溝通的方式。編輯就是她第一個讀者,幫作者去思考怎麼做可能會更好。
《夜長夢多》也是一個例子。五個風格各異的作品串成非常完整連貫的故事,她的中心思想是貫穿全書,要跟至少五個創作者做這樣程度的溝通,那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情。編輯用他強大的企畫力與溝通力,甚至一條龍地包括印刷、裝訂、形式等如何呼應,完整地體現作品。創作者是會安心的,這樣良性的合作,真的很讓人安慰,編輯終於在做該做的事了。
Q:在決選時,《時渦》以一票之差勝過《大城小事 4、5》,能說明這兩部作品優秀之處嗎?
張曉彤:
《大城小事》是一個非常反映當代性的作品,它呈現出臺灣這個地方獨特的文化、生活、價值觀與現狀,這個作品做出非常好的解析,甚至提出可能的解法。我覺得就當代性來說,它是無庸置疑的很好非常好的作品。
可是《時渦》這本作品,它在思考的是超越時間的這種人性根本的東西,好像回歸到一個古典的漫畫,或是古典文學作品閱讀的經驗,會讓我們覺得說,「啊,原來漫畫也可以承載這麼深的思考」。或者是說,讓你去反映你的自身,你是什麼樣的人,你在這樣的時代,你會做什麼選擇?那善跟惡、好跟壞、取跟捨,這種人性非常根本的問題,你要怎麼去看待?
而且我覺得,可能是我們閱讀的感覺,它的每各章節雖然是分開的、獨立的,但是它連貫起來,好像真的像一個漩渦一樣,繞著一個時間這樣子的主題,再從各個面向去看,A面向是什麼?C面向是什麼?然後從這個漩渦性的結構裡面,作者又更深的去挖掘,當你覺得它翻過第一頁的時候,它第二頁又讓你看到不一樣的東西。
我們會覺得,它或許會有成為經典的「可能」吧。我們會看到有一個可能性在裡頭。
黃廷玉:
《時渦》在劇情的安排上真的是滿厲害的,起初看會覺得還好,但深入讀下去的時候,會知道他的劇情非常紮實,而且分鏡真的很厲害。評審是多數決,最後有四個評審都選這部作品,險勝《大城小事》一票。
《大城小事 4、5》是一部我覺得在目前只有臺灣畫得出來,然後我也會想要給全世界看的作品。就是,在臺灣,可以發生這樣的事情,可以有多元成家,我們可以有很獨立堅強的女性,知道怎麼教育小孩,知道怎麼解釋愛、解釋家庭,用一種新的型態。她也可以經濟獨立,不依附傳統價值觀的刻板印象,但是她一樣非常愛她的小孩,不需要說「相夫」,就是好好的「教子」。
以男生立場來說,當他們兩個決定要跟女主角多元成家之後,這個男生還願意一起照顧其中一人的老母親,這點讓我非常感動。這個故事反映出很多臺灣現在的問題,然後也都提出解法。所以我希望有更多人看到這個很好的作品。這個漫畫架構也非常完整,它是三段故事,最後串連起來,串連得真的是沒有破綻。這個三層結構,也是我覺得很好的地方。
評審認為HOM的《大城小事》解構了臺灣社會對家庭固有的觀念,還有對家的想像。
(續下篇)
作者/陳怡靜
寫字的人、看漫畫的人。新聞工作十多年,曾任鏡週刊人物組、自由時報、蘋果日報等媒體記者。目前為獨立撰稿人,關注漫畫環境與臺灣新銳創作者。
2020金漫獎特別報導 專題
漫畫編輯跟你想的不一樣?「理想的編輯能帶讀者到新的世界」(上)
漫畫編輯跟你想的不一樣?「精準抓到核心,找到跟讀者對話的方式」(下)
✔ 變革最大的一年,金漫獎評審團如何完成這場困難的擂台賽?(上)
尚無任何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