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城素明 審查員 臺展第6、7、10回
圖/B. Tea
結城素明(1875-1957),本名貞松,明治八(1875)年,出生於東京。曾擔任臺展第 6-7 回(1932-1933)、第10回(1936)東洋畫部審查員,並分別以〈鵞鑾鼻〉等作品參展。
明治二十四(1891)年,結城素明在岡倉天心(1863-1913)的介紹下投入川端玉章(1842-1913)門下,隔年進入東京美術學校日本畫科就讀。其從日本畫科畢業後,再度進入西洋畫科就讀。明治三十(1897)年的畢業作品〈兵車行〉(圖 1)取材自杜甫(712-770)的詩,熟練的繪畫技巧所繪製出的彩色大作讓人聯想到下村觀山(1873-1930)。明治三十一(1898)年的〈明滅亡〉(圖 2)中,優異的遠近描繪技巧處理了門與本殿屋簷過於接近的困難點,建築與人物都具有明朝的風格,精采的描繪了亡國亂離的景象。
圖 1. 〈兵車行〉,1897。出處:《東山魁夷と昭和日本画の礎:結城素明中村岳陵山口蓬春》,頁 6。
圖 2. 〈明滅亡〉,1898。出處:《結城素明 : その人と芸術 : 特別展》,參考圖版 2。
明治三十五(1903)年9月,結城素明接受母校的聘任,成為了母校日本畫科的教師。在明治四十(1907)年素明的作品〈蝦蟇仙人〉、〈無花果〉登上舞台之前,其都在忙著「無聲會」的事情,該會是造就素明藝術中骨幹的重要時期。
「無聲會」以川端玉章的門生為中心,創設於明治三十三(1900)年三月,以自然主義為綱領,致力於研究大自然,並將其成果應用於創作上。無聲會的畫風融入西洋的寫實主義,主張藉由描繪自然的風趣以呈現情感,與日本美術院的理想主義、浪漫主義中朦朧、抽象的畫風相抗衡。
素明很積極地在創作新的日本畫。明治四十四年的六月,素明與平福百穗、福井江亭(1866-1937)、洋畫家和田英作(1874-1959)、岡田三郎助(1869-1939)一起舉辦了團扇繪展覽會。雖然團扇的畫面非常小,但素明的多元的畫風相當受到矚目。「無聲會」成就了結城素明、平福百穗等藝術家,其對近代日本畫有非常大的影響。該會的一個特色是,用充滿情趣而不流於炫技的筆觸描寫人們的日常生活。另一個特色在於裝飾性的部分,這點是素明之後更深入鑽研的其中一種畫風。
明治四十(1907)年三月,素明的〈蝦蟇仙人〉(圖3)獲得東京勸業博覽會的三等獎。該作品是以中國元代的顏輝(生卒年不詳)作品為基礎,除保留了原作品中的寫實性,更加強了作品的裝飾性,粗輪廓的線條以及平塗風的色彩使用都充滿創新性,寫實與裝飾的融合在會場中大放異彩,受到相當的矚目。同年十月的第一回文展中入選的〈無花果〉(圖4),色彩的使用又更接近於平塗,更加的具有了裝飾性。
圖 3. 〈蝦蟇仙人〉,1907。出處:《結城素明 : その人と芸術 : 特別展》,圖 2。
圖 4. 〈無花果〉,1907。出處:《東山魁夷と昭和日本画の礎:結城素明中村岳陵山口蓬春》,頁 7。
明治四十四(1911)年十月,素明在第五回文展中的作品〈囀〉(圖5)入選獲獎。這幅作品描繪了中國的大官休息聽小鳥鳴唱的景象。色彩使用平塗,沒有畫出影子,表現了日本畫特有的裝飾性,在臉上描繪陰影呈現出立體感的部分則是評價比較不一之處。使用粗輪廓線的技巧與明治四十年的〈蝦蟇仙人〉、〈無花果〉作品相關,但色彩又更加的單化、鈍化。以很不西洋風格的遠近法呈現大椅子以及大官身體的部分過於纖細,從這些部分可以看出素明寧願犧牲西洋畫的寫實感,也想要表現出日本的裝飾感的想法。這樣的創新性受到有識者的矚目,隨著這個傾向增強,素明的作品越往圖案、紋樣去發展。
圖5. 〈囀〉,1911。出處:《結城素明 : その人と芸術 : 特別展》,圖版 4。
如前所述,結城素明於1930 年代曾數次來臺擔任臺灣美術展覽會的審查委員,與臺灣藝壇有著重要的關係,但其歷史畫似乎對臺灣藝壇沒有太大影響。日治時期十六回臺、府展入選的兩千多幅畫作中,僅有三件作品與臺灣歷史相關的題材有關,且都為日本畫家所作。林玉山(1907-2004)於 1929 年第3回「臺展」曾發表過以儒家價值觀和形式為主的〈周濂溪〉,是少數日治時期與歷史畫相關的作品,但此作是否受結城素明影響,則須更進一步的探討。總地說,結城素明在歷史人物畫的成就對臺灣藝壇似乎影響不大,這是較為可惜的地方。
參考書單
- 《結城素明 : その人と芸術 : 特別展》,東京 : 山種美術館,1985。
- 市川市東山魁夷記念館編,《東山魁夷と昭和日本画の礎:結城素明中村岳陵山口蓬春》,市川市 : 東山魁夷記念館,2015。
- 林柏亭,〈臺灣東洋畫的興起與臺、府展〉,收錄於郭繼生主編,《當代臺灣繪畫文選1945-1990》,臺北:雄獅圖書公司,1991,頁56-94。
撰文者/林素幸
本文由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原刊載於「名單之後:臺府展史料庫」。
名單之後 專題
尚無任何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