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柘植義春
1937年生於東京,1955年出版第一本貸本漫畫《白面夜叉》,1965年起在前衛實驗漫畫誌《Garo》刊載多篇作品,其中〈螺旋式〉更衝擊當時的漫畫表現。1985年於《COMIC ばく》開始連載唯一系列作《無能之人》,這部作品在1991年時被改編成電影,2005年更獲得安古蘭國際漫畫節頒發之「文化遺產獎」。2017年獲頒日本漫畫家協會大獎。
影響許多另類漫畫的日本重量級漫畫大師柘植義春,今年在安古蘭博物館所舉辦的個展無疑是此屆漫畫節的亮點。展出約250幅漫畫原稿,也是柘植義春生涯中,脈絡最完整的個展。選在開展前一日,我們專訪了策展人之一的札維耶・紀勒貝(Xavier Guilbert),談談他如何看待這位日本大師。
在義春展中,策展團隊將展區分為五個區塊,並以義春在《Garo》雜誌創作的時期為分野,展出不同時期的作品原稿,包括他早年的貸本漫畫、旅行敘事、夢境系列、私漫畫等。而〈李先生一家〉、〈紅花〉、〈螺旋式〉等三個作品原稿更是全數展出。
柘植義春作品〈螺旋式〉。
La vis ©Yoshiharu Tsuge Cornélius 2019
柘植義春作品〈紅花〉。
Fleurs rouges ©Yoshiharu Tsuge Cornélius 2019
對策展團隊來說,第一個困難是如何挑選作品。「作者們可能有幾千張的原稿,第一輪通常會挑出一千一百多張,之後再更精挑,我們必須找到一個觀點。」設定問題意識好比為展覽注入精神,「如何找到好的方法詮釋議題、找出作者想說的話,這是比較困難的。這也是由策展團隊與法文版翻譯雷歐波德・達杭(Léopold Dahan)、日本編輯淺川滿寬搭配,才能真正找出可以用法國人的觀點去觀看的角度。」
最後,他們將展覽主題設定為「存而不在」,取自義春作品《無能之人》裡頭的一句話。「這句話得以扣連作者在作品裡頭無數次『想要消失』、『不想存在』的概念。這是義春跟漫畫之間很特別的關係,有時候他逃得老遠,但又回來繼續畫。他也有很多時期是中斷創作的,直到《無能之人》後就幾乎消失了。這句話讓我們覺得似乎能適切地總結這個有點模糊的展覽。」
《無能之人》中〈販賣石頭〉的原稿。攝影:陳怡靜
紀勒貝觀察,義春很早就著迷於隱士般的人們,好比《無能之人》裡就有個浪人文學家,四處旅行後消失死亡,最後才被人發現。「在他的創作生涯裡,他也很常消失。〈螺旋式〉出版走紅後,他就跟一個女人消失了十五天,沒有人知道他去哪裡。
消失,不只是作品裡的隱喻,他本人也親自在生活裡實踐了。」他也坦言,「義春讓我特別難解,他一方面在漫畫藝術非常投入,但消失後卻表現出對漫畫毫不在乎的樣子。對我來說,這兩者是極端的態度,是無法共存的。」
而在展覽宣傳初期,團隊選擇以讀者最熟知的〈螺旋式〉作為宣傳圖像。但在展覽主視覺的選擇,他們則決定採用〈紅花〉。「我們不希望大家對義春的印象只停留在〈螺旋式〉,〈紅花〉也是很具代表性的作品,算是呈現所有義春的旅行敘事系列,在我們眼中,這是義春作品的中心。」紀勒貝指出,〈紅花〉是一部清澈的作品,有很多細微之處,「這部作品出現的時期,也是義春還有點樂觀的時候,即使後來他有些改變。」
柘植義春獲頒第47屆安古蘭國際漫畫節特別榮譽獎。
安古蘭漫畫節提供
柘植義春也是「私漫畫」領域標誌性的作者,對此,紀勒貝認為:「自傳(autobiographie)是一種人生故事,背後有作者對於事實的選擇,也就是說,它不是那麼真實,但對於某些事實很精準。」但私漫畫(watakushi-manga)則不同,「更多是對情感的表現,會有比較內在細微的東西存在,雖然與自傳不一樣,但就是因為私漫畫有更多的情緒,可以說是更加真實。」
當時刊載義春開創性作品的《Garo》雜誌,提供了一個商業的實驗場,讓非娛樂性的漫畫也能找到棲身之處。紀勒貝觀察,義春在《Garo》的創作大約持續六年、創作了上千張原稿,「這是他一段很創新的黃金時期,算是私漫畫的開始,加上他的旅行敘事。」
《Garo》之後的十五年,他雖繼續創作、產出約千張原稿,但相較前一時期,畫稿已經減少許多。「這個時期,他開始進入比較回顧式的創作方法。以前畫的旅行敘事中,他看見過去的日本,但這個過去正逐漸消失,他便以漫畫記錄下來。在這個階段,義春開始往自己的過去走去,最後甚至以一篇漫畫闡述他想自殺的經驗,停止了創作生涯。」
「存而不在-柘植義春展」共有四位策展人,札維耶.紀勒貝(Xavier Guilbert)與漫畫節藝術總監斯特凡.波強(Stéphane Beaujean)負責原稿的挑選、展覽目錄的呈現與空間的規劃等,他也是展覽主要導覽者。攝影:陳怡靜
這讓我們好奇,在爬梳如此豐富的義春創作脈絡後,紀勒貝如何看待柘植義春?他思考良久後回應:「我覺得義春很遺憾自己沒辦法出生得比較早。他覺得他來得太晚了,他一直憧憬回顧所有離開他的事情,像是過去、像是日本的傳統……」
※ 如果讀者對柘植義春有興趣,可以參考今年安古蘭漫畫節出版的展覽目錄,或是2018年日本雜誌《Spectator》所做的特集,臺灣獨立漫畫店Mangasick亦有收藏柘植義春的日文版漫畫。
柘植義春年表
年分 |
事記 |
兒少時期 |
|
1937 | 生於東京葛飾,之後住在伊豆大島 |
1941 | 弟弟柘植忠男出生,全家搬到千葉縣大原 |
1942 | 生父42歲在精神錯亂下因愛迪生氏病死亡 |
1945 | 戰時東京大空襲後,疏散到新瀉縣赤倉,戰後回到東京 |
1946 | 生母再婚、養父粗暴,開始打零工,接觸漫畫《のらくろ》 |
1947 | 受生母的養父溺愛,常常收到手塚治虫的漫畫,會讀大城登、橫井福次郎漫畫 |
1950 | 結束小學課業,開始於鍍金工廠工作 |
1951 | 第一次偷偷搭船在橫濱被發現,隔年第二次偷偷搭船在橫須賀被發現 |
1954 | 《痛快ブック》第一次刊出其四格漫畫 |
貸本作家時期 |
|
1955 | 出版第一本貸本漫畫《白面夜叉》 |
1956 | 成為漫畫家岡田晟助手,搬到東京高田馬場 |
1958 | 與藝大女學生同居,遭對方父母反對 |
1960 | 與名為Kokeshi的女子於大塚公寓同居。結識長井勝一。對安保騷動一無所知 |
1961 | 長井勝一的貸本漫畫三洋社倒閉。結束與Kokeshi的關係 |
1962 | 搬家到東京錦系町,於房東的陳設專門店打工未有創作。自殺未遂 |
1963 | 陳設專門店倒閉,重拾畫筆但對畫娛樂漫畫感到痛苦 |
《Garo》刊載時期 |
|
1965 | 藉由雜誌尋人啟事,第一次於《Garo》八月號刊載〈噂の武士〉 (※ 《Garo》為長井勝一於1964年7月創辦的實驗漫畫誌) |
1966 | 為探討自我存在,於《Garo》二月號刊載〈沼〉、三月號〈チーコ〉,作品未受好評 二月份成為水木茂助手,學習照片描繪技法。八月份第一次到東京祕境檜原村旅行 |
1967 | 秋天獨自到東北長途旅行。於《Garo》十月號刊載〈紅花〉 |
1968 | 在《Garo》六月號臨時增刊特集初登載〈螺旋式〉,衝擊當時的漫畫表現 九月與一女護士「蒸發」到九州,十多日後回東京 |
1970 | 與地下劇團女演員藤原真喜子同居。多次出遊旅行。掀起第一次「義春熱潮」 最後一次在《Garo》二、三月號刊載〈やなぎ屋主人〉,暫停創作 |
後《Garo》時期 |
|
1972 | 四月於北冬書房的《夜行》創刊號刊載〈夢の散歩〉。結束與水木茂的合作 |
1975 | 長男柘植正助出生,與藤原真喜子結婚 |
1976 | 出版界掀起漫畫文庫熱潮,有新的版稅收入。於月刊《The Poem》刊載一系列旅行文章 |
1977 | 妻子得癌,身心受到衝擊。搬家到千葉縣,中斷旅行活動 |
1978 | 搬到東京調布,試圖開舊書店而收集舊漫畫 |
1979 | 神經衰弱的狀態下創作〈外のふくらみ〉、〈ヨシボーの犯罪〉,隔年進精神病院療養 |
1981 | 最後一次於《夜行》刊載〈雨の中の慾情〉。取得古董商執照,買賣相機。開始家族旅行 |
1982 | 結束買賣相機的商業活動 |
1983 | 於《小說現代》連載「柘植義春日記」文章 |
1984 | 漫畫雜誌《COMICばく》為其創刊,發表〈散歩の日々〉 |
1985 | 發現石頭的藝術「水石」,於《COMICばく》六月號開始連載唯一系列作《無能之人》 |
1987 | 分別於六月號、九月號在《COMICばく》刊載〈別離〉,其後斷筆未再創作漫畫 |
改編與二次義春熱潮時期 |
|
1991 | 《無能之人》改編電影,由竹中直人執導 |
1999 | 生母於一月份逝世,妻子於三月份癌逝 |
2005 | 《無能之人》法語版獲得安古蘭國際漫畫節頒發之「文化遺產獎」 |
2017 | 五月份獲頒日本漫畫家協會大獎,六月份未出席頒獎典禮 |
2020 | 安古蘭漫畫節舉辦生涯首次大型個展,展出約250幅原稿,炫風出席法國頒獎典禮 |
註1:年表參考安古蘭漫畫節展覽目錄與日本雜誌《Spectator》2018年41號特集
註2:本文未提及或未有台版之作品名稱保留原文,不另翻譯
資料翻譯、整理製表:吳平稑
文/陳怡靜 法語口譯、採訪協力/吳平稑
本文原刊載於2020年3月25日出版之《CCC創作集23號:夢想清單:聖地巡禮》。
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特集 專題
✔ 存而不在 ÊTRE SANS EXISTER:柘植義春大展
尚無任何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