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更新,即刻通知!
下載APP
  • English
  • 繁體中文
  • 泰文
  • 漫畫
  • 文章
  • 排行榜
  • 品牌專區
  • 國際合製
  • CCC公告
  • 登入/註冊
  • 防劇透
  • 深色模式
  • English
  • 繁體中文
    熱門標籤
  • # 國慶光雕漫畫
  • # 愛情
  • # BL
  • # 食物擬人
  • # 劇情
登入註冊
首頁
chevron_right
文章
chevron_right
臺灣文學史上首篇推理小說,就寫得超棒:艋舺謀殺事件

臺灣文學史上首篇推理小說,就寫得超棒:艋舺謀殺事件

分享作品

複製連結

Line

Facebook

日治臺灣偵探檔案室 2021-03-29 路那

插畫繪製©山米Sammixyz

如同〈日治時期的臺灣,偵探小說正流行〉一文提到,彼時的臺灣透過譯介,在類型文學閱讀傳播的發展並未缺席。那麼寫作呢?臺灣何時開始出現推理小說的書寫?第一篇推理小說,又是誰寫的?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去翻閱《臺灣日日新報》的前身報紙之一的《臺灣新報》。

 

報紙,是19世紀的網路

現在已經很少人閱讀的紙本報刊,在19世紀的地位,其實就像今日的網路一樣,是當時最重要的新興媒體。大量的廉價刊物(penny dreadful),讓難以負擔高價書本的僕役與工人也得以透過閱讀,略略有些屬於自己的娛樂。

清領時期的臺灣,由於教育並不普及,沒有讀者階層的支撐,因而甚少引入印刷機械,只能依靠傳統手抄、木刻或罕見的活字印刷方式出版,也就難以有廣泛而普及的刊物。此時雖然已有劉銘傳發行的《邸抄》、中國發行的《甬報》、《述報》等,英國長老教會牧師巴克禮創辦的《臺灣府城教會報》(這份報紙就是今日的《臺灣教會公報》)。但《邸抄》等報的內容多為法令相關與官員動態,《臺灣府城教會報》雖已有藝文創作,但傳播範圍仍較為有限。 

 

報紙刊載了各地奇聞佚事,1883年3月21日《申報》有外國人以〈臺灣多盜〉為題投書,控訴臺灣治安不佳。

 

及至日本時代,在許多義軍仍前仆後繼地阻止日本人領有臺灣之時,殖民者為了傳遞訊息,以及彰顯自身「進步」的統治地位,遂引進了印刷機辦理報業。1896年,後來成為臺灣大商人的山下秀實,在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的許可下,於臺北的北門街創設了《臺灣新報》,並找來曾任《郵便報知新聞》、《督新聞》記者,熟稔東京報業的田川大吉郎擔任社長兼主筆。

由於這是進入新時代後臺灣第一份現代刊物,加上它與總督府的友善關係,以及日後半官報的性質,《臺灣新報》的出版、編輯與行銷,都對日本時代的臺灣大眾傳媒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換言之,這份明治維新末期東京報人創辦的新報紙,將當時日本報界流行的「大眾化」精神,也順理成章搬到了臺灣。《臺灣新報》的版面,除了必定會有的新聞與政令宣導之外,還包括了社會新聞、海外新聞,與吸引消費者的通俗文藝創作。

1898年1月7日,一位署名三本(さんぼん)的作者,在《臺灣新報》上連載了53回的日文小說。這篇名為〈艋舺謀殺事件〉的作品,不僅為臺灣本地推理敘事打了頭陣,也讓連載小說在報刊上站穩腳跟:在本篇之前,大部分的小說都不過是「點綴用」。在此之後,報刊便致力於刊載更多有趣的小說!

 

〈艋舺謀殺事件〉小說,推理小說當時稱為「探偵小說」。

 

發生在艋舺的殺人事件

「午後一點,在艋舺龍山寺濃密的樹蔭下,有兩個男子站立著。暖風吹上背脊,也吹散了捲菸燒出的煙氣……」儘管名為殺人事件,然而故事的開場,卻是另人意想不到的悠閒。這兩個男子,一是臺北警察署的特務巡查池中光,另一則是《臺北新報》社會版記者花野艷雄。三本詳細地描寫了他們的外貌打扮,甚至連池中光為「三等巡查,一個月加總共23圓的俸祿」,以及記者花野艷雄喜歡採訪八卦的墮落聲名也不放過。但倒是沒有寫為什麼在風和日麗的週日,兩個大男人要相偕漫步池邊,浪漫談天。

 

1910年代的艋舺龍山寺。拉法葉學院典藏。

 

仔細一聽,他們的話題還是有點驚悚的,那是在討論犯罪與如何偵破犯罪。環繞四周,池中還指出龍山寺前的溜池不僅顏色深沉,周遭更有竹林,如果是在月黑風高的夜晚,把屍體丟進去,恐怕兩三天也不會有人發現吧──

說時遲,那時快。在池畔玩耍的一個臺灣孩子,突然間以臺語大叫起來──「有死人!」對臺語略懂略懂的兩人,便前往察看。池中還忍不住對花野顯現出得意的臉色:「你看,和我說的差不多吧!」

此時,〈艋舺謀殺事件〉正進行到第3回的連載。

 

推理小說的要素

為什麼說〈艋舺謀殺事件〉是臺灣文學史上第一篇推理小說?這或許要從「傳統推理小說」是什麼開始講起。

傳統推理小說有所謂的「5W1H」:Who(兇手或死者是誰)、Where(亡於何處)、When(死於何時)、Why(為何被殺)、What(被什麼殺)以及how(如何被殺)。了解了這五者的答案,等同於理解了案件的全貌──這是一般的說法。

確實,找到「5W1H」的答案是至關緊要的。然而另一件事也同樣重要:如何確定所找到的「5W1H」是真實的?如何確定這不只是個出現在錯誤時地、是被無情陷害又或屈打成招的倒楣鬼,而真是滿手血腥之人?

要做到這點,除了必須完整交代事件的因果關係之外,這些因果關係還需要能被驗證。簡單地說,不能講「因為我就是知道」,而必須交代出「是透過什麼方式、如何知道的」,也必須能讓讀者「驗算」作者交出來的答案。

〈艋舺謀殺事件〉恰好是這樣的一篇小說:當兩人被池邊玩耍孩童的驚叫聲吸引而靠近池塘,發現漂浮的屍體後,一連串的程序便隨之啟動。池中光先簡單確認了屍體的目測年齡與性別、問出昨夜孩子們在池邊玩時確實沒看到屍體。接著,他們前往位於城內的臺北警察署(即今中山堂旁的臺北市警察局本部),向上村署長報告此事。池中光巧妙地讓正煩惱著「土匪(又譯:反抗軍)肆虐」的上村署長指派他進行偵查。接著,池中光按程序通報法院,找來預審判官和負責驗屍的公醫一同前往處理。公醫得出了此人是被毒殺的結論──偵查程序正式啟動的同時,新聞記者也沒閒著,開始了偵查的序幕。

 

警察冬季制服,由左至右為警視、巡查部長、巡查、警部長、警部,出自《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典藏。

 

隨著驗屍結果的出現(不是毒殺!)、證人(我曾在廈門看過這個人!)的浮出,偵探似乎逐漸逼近真相。然而,在偵探們的檢證與推理下,案情卻一再翻轉:原以為受害者是「內地人」,卻證明他其實是「支那人」(原著用語,即中國人);原以為受害者未遭毒害,卻證明他其實是被毒殺。經由訊問與檢證而來的劇情峰迴路轉,由發現謀殺事件開始,至找到真兇且附有兇手的自白書佐證結尾,儘管其中難免出現許多殖民者的凝視,然而〈艋舺謀殺事件〉確然是一篇完整而令人驚訝的作品。

 

日本脈絡與臺灣脈絡

細看〈艋舺謀殺事件〉,儘管讓角色自我揭露的橋段可能有點太多,但無疑地已然具備「謎團」、「偵查」與「推理」等被認為傳統推理小說該有的元素。不僅如此,在敘事上它也圓熟運用了「略去謀殺故事,從偵查故事回推謀殺如何發生」的手法。換言之,這是一篇相當成熟的推理小說。然而,放眼1898年的臺灣,其實還有很多地方正與殖民者展開攸關生死的激烈戰鬥,應該沒什麼研究推理小說技法的閒暇,又為何能出現這樣對推理小說敘事手法知之甚詳的作品?

這份驚訝,實際上是源於脈絡的錯置。如果將它放置於臺灣文學史,那麼它自然是一登場便圓熟到令人驚訝的作品。然而若將這篇以日文寫就的小說放至日本文學史的脈絡來看,它其實已歷經了漫長的醞釀:從1877年成島柳北的《花月新誌》開始,接連出現了1885年坪內逍遙的《小說神髓》、1890年代的「淚香物」,再到1893年硯友社刊行「偵探小說叢書」。透過這些作家的作品,日本文壇已逐步處理了「由淺近文言朝向現代日文」與「熟悉當代西方(推理)小說寫作方法」的兩項任務。在此淵源下,1898年殖民地臺灣出現日人三本的〈艋舺謀殺事件〉,或許也就不那麼令人意外了。

 

推理小說《紫美人》插圖。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典藏。

 

虛構小說與偵探實話

儘管如此,在疾病眾多、戰爭未歇且公務繁忙的殖民地臺灣,像〈艋舺殺人事件〉這樣受真實案件啟發的日文創作其實也並不多見。在日文創作中,更常見直接描繪真實案件的「偵探實話」。比如在〈艋舺謀殺事件〉之後,於《臺灣新報》接力登場的〈偵探實話.苗栗工友命案〉(下簡稱〈苗栗工友〉),以及警察飯岡秀三撰寫、刊登於《臺法月報》上的〈偵探實話.稀世兇賊驚動臺北城〉(下簡稱〈稀世兇賊〉)。

所謂的「偵探實話」,大抵為辦案過程的紀錄。如〈苗栗工友〉整合了公審紀錄、醫師檢驗、凶器鑑定書等資料。研究者呂淳鈺指出,這樣的寫作「甚至比社會新聞記事更強調直接觸及偵查辦案的核心事件」,而較缺乏娛樂性。因此,在「偵探實話」中,可能會出現羅列證詞、科學檢驗方式或辦案經過的寫作方式,讀起來的感受可能更偏向紀錄,而非小說。

 

搜集許多刑案偵察故事的《臺灣探偵實話》第二集。國立臺灣圖書館典藏。

 

特別的是,這類作品有許多確實出自辦案者之手。除了因親身偵辦更好下筆外,或許也與當時記者數量不多,除非是引人注目的大案,否則難以分出心力有關。如上文所提及的〈稀世兇賊〉一篇,即是由負責緝捕廖添丁的飯岡秀三刑事,寫下他與同事緝「兇」的經過。此作儘管有做為後續辦案參考的目的,卻同樣考慮到了娛樂性──實際上,飯岡刑事正是因為前一篇〈士林川血染漂流船〉太受歡迎,才有〈稀世兇賊〉的出現。

從〈苗栗工友〉到〈稀世兇賊〉,不僅娛樂性大為增加,刊物的轉移也成了引人注目的現象。〈苗栗工友〉刊登在一般人閱讀的《臺灣新報》上,〈稀世兇賊〉則轉移到專業型刊物《臺法月報》上。此後,偵探實錄類型的作品大抵都在這類刊物上刊登。呂淳鈺認為這主要是因殖民地的司法與警務多由在臺日人控制,他們「自成一個閱讀創作的群體」,少有與一般大眾相交的需求。同時,業內刊物也需要一些輕鬆讀物作調劑,故成了「偵探實話」主要發表空間。但也因此,臺灣的偵探實話比起當時日本的類似作品,更加注重辦案參考的面向。

因此,「真實性」與「娛樂性」如何平衡,可說是臺灣偵探實話書寫中主要關注的焦點。1930年代的「偵探實話」,開始刊登辦案人員、嫌犯、受害者、兇器等照片,到了1933年,《臺灣警察時報》上的徵稿啟示,更發展出一套教導警察們如何將自身經歷化為「趣味與實益兼具」文章的流程。

儘管作者的文筆參差不齊,然而會被挑選出來寫作的案子,實際上都有其特異之處,加上「真實發生」、「現身說法」的魔力令人難以抵擋,因此即使到了日治末期,「偵探實話」依然在日本時代的臺灣報刊上屹立不搖,擁有一批相當忠誠的讀者呢!

 

©山米Sammixyz

 

參考資料

王俐茹,〈【文學.故事】世界初體驗:臺灣歷史上的第一篇小說,寫的竟是英國和法國?〉
呂淳鈺,〈日治時期臺灣偵探敘事的發生與形成:一個通俗文學新文類的考察〉(臺北:政大中文所碩論,2003年)

【註】本篇所提譯名,除三本(さんぼん)外,均出自呂淳鈺〈日治時期臺灣偵探敘事的發生與形成〉一文。
 

 

作者/路那

臺大臺文所博士候選人、臺灣推理作家協會成員。熱愛謎團但拙於推理,最大的幸福是躲在故事裡,希望終生不會失去閱讀的熱情。
合著有《圖解台灣史》、《現代日本的形成》、《電影裡的人權關鍵字》等。

插畫/山米Sammixyz

一直用創作療癒自己,近幾年逐漸嘗試展現與表達,心存感激欣賞的各位!
繪製經歷有小說封面、桌遊、主視覺插畫。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Sammixyz/

日治臺灣偵探檔案室 專題

日治時期的臺灣,偵探小說正流行?

來過福爾摩沙的福爾摩斯:不只被台味二創,還入侵中學課本?

✔ 臺灣文學史上首篇推理小說,就寫得超棒:艋舺謀殺事件

愛開坑又常斷尾的作家李逸濤,與首部臺人偵探小說〈恨海〉

臺灣偵探小說的多樣化嘗試:隱匿謀殺的異色之作〈蕃人之傑〉

作者 / 路那
臺大臺文所博士、臺灣推理作家協會成員。熱愛謎團但拙於推理,最大的幸福是躲在故事裡,希望終生不會失去閱讀的熱情。 合著有《圖解台灣史》、《現代日本的形成》、《電影裡的人權關鍵字》等。
上一篇文章
上一篇文章
來過福爾摩沙的福爾摩斯:不只被台味二創,還入侵中學課本?
下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愛開坑又常斷尾的作家李逸濤,與首部臺人偵探小說〈恨海〉

相關文章

日治臺灣偵探檔案室

日治時期的臺灣,偵探小說正流行?

日治臺灣偵探檔案室

來過福爾摩沙的福爾摩斯:不只被台味二創,還入侵中學課本?

日治臺灣偵探檔案室

愛開坑又常斷尾的作家李逸濤,與首部臺人偵探小說〈恨海〉

日治臺灣偵探檔案室

臺灣偵探小說的多樣化嘗試:隱匿謀殺的異色之作〈蕃人之傑〉

日治臺灣偵探檔案室

〈銀塊案〉、〈人肉香腸〉與失蹤的阿嘉莎.克莉絲蒂: 台灣和世界推理小說史隱而未顯的聯繫

日治臺灣偵探檔案室

非虛構犯罪小說:日治時期台灣偵探實錄

日治臺灣偵探檔案室

繁複多變的日治時期臺灣推理

留言評論

標示為劇透

0 / 250

發表
最新熱門

尚無任何評論。

CCC追漫台

Creative Comic Collection 追漫台

版權所有・禁止複製轉載

下載CCC App 300部以上台灣原創作品即時看,喜愛作品加收藏,通知不漏追!

關於我們
  • 認識CCC
  • 新手上路
  • 商務合作
  • CCC公告
CCC會員
  • 加入會員
  • 會員專區
  • 客服中心
  • 服務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社群影音
  • Facebook
  • Instagram
  • Plurk
  • Youtube
  • Spotify
漫畫
  • 漫畫列表
  • 品牌專區
  • 國際合製
  • 排行榜
文章
  • 專題
  • 專欄
  • 特別報導
  • 活動快訊

Creative Comic Collection 追漫台

版權所有・禁止複製轉載

vConsole
LogSystemNetworkElementStorage
AllLogInfoWarnErrorAllLogInfoWarnErrorCookiesLocalStorageSessionStorage
  • No Prompted
    Name
    Method
    Status
    Time
    Empty
    Key
    Value
    Empty
    ClearTopBottomClearTopBottomClearExpandCollapseAddRefreshClear Hide